山東聊城 曹天偉
村裡來了美國老太太
1998年8月24日,牧琳愛的丈夫埃德溫去世了。她獨自住在空曠的老年公寓裡,越來越強烈地懷念那個遙遠國度裡朴實善良的人們。這種懷念日復一日地滋長,她決定:去中國生活。
來中國前,牧琳愛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寫信,提出要到中國的貧困農村生活,以便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基金會考慮到牧琳愛幼時曾經生活在山東聊城,就把她介紹給了聊城市政府。隨后聊城市政府安排她在經濟條件較好、交通比較方便的陽谷縣安樂鎮劉廟村安了家。這一天是1999年11月15日,牧琳愛82歲。
牧琳愛的到來,受到了劉廟村的熱情歡迎,村裡把她當做貴賓一樣接待,特地把最好的一座院落騰了出來,為她配置了冰箱、彩電、電話、電腦、沙發等家用電器和家具。考慮到牧琳愛在美國生活了近70年,中文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還為她聘請了一名貼身女翻譯,負責照顧她的日常生活起居。按照村委會的意思,這一切都是免費提供。牧琳愛對鄉村干部和群眾的周到安排十分感激,但她並不想麻煩當地人,堅持用自己的錢付清了購買所有電器和家具的款項,並按月支付翻譯工資和水、電、通訊等費用。
來中國之前,牧琳愛一直想為貧困鄉村建一所希望小學,但劉廟村已經有了學校。於是,牧琳愛對村裡的小學進行了考察,看到學校缺乏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她當即為學校捐款3萬美元用於建設微機室。用這筆寶貴的資金,學校購買了20多台電腦,並開設了計算機課。為感謝牧琳愛,劉廟村小學更名為中美友誼小學,並聘她為名譽校長。此后3年間,牧琳愛又相繼捐款近2萬元人民幣,資助劉廟村幼兒園和鎮上其他學校購置玩具和音、體、美器材。
牧琳愛剛到劉廟村時,村裡決定發展大型的梨棗基地,她為此捐贈了41000元人民幣,並和孩子們一起植樹。之后,她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資金幫助劉廟村發展經濟。為了幫助劉廟村的村民生產致富,牧琳愛請美國的親友寄來水果、蔬菜、農作物種植方面的書籍,引導村民種植經濟效益高的美國農產品。
兒時對舊中國苦難生活的記憶,讓牧琳愛對生活貧困的人們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親近感。別人有什麼事情找到她,不管認識不認識,她總是盡力幫助。劉廟村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女聾啞人,牧琳愛看到她生活困難,就打算向她提供一些資助。由於擔心直接資助會傷她的自尊心,牧琳愛就買來毛線請她幫忙織毛衣,然后再以高價收回。一件成本不過十幾元的毛衣,牧琳愛硬是塞給她三十多元。距牧琳愛家二百多米遠的一戶人家,孩子患有先天性腦癱。每個周末,牧琳愛都會帶著孩子搭公交車到聊城治療,一直堅持了兩年多,直到孩子去了濟南一家殘疾兒童學校就讀。
擔任醫院名譽院長
回到中國后,牧琳愛盼望著能為中國人的健康做些什麼。
牧琳愛為當地捐資助學、修路植樹的事情傳開后,引起了媒體的關注,許多中央、省、市級媒體都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報道。2000年,聊城國際和平醫院院領導找到牧琳愛,邀請她擔任該院名譽院長,牧琳愛高興地答應了。牧琳愛說,盡管自己沒有太多的錢,沒辦法為醫院買太貴的儀器,但她可以利用自己在護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幫助醫院的員工提高護理水平,為病人們減輕一些病痛。
牧琳愛擔任聊城國際和平醫院名譽院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醫院的專家到劉廟村為老人做免費體檢,了解到很多老人的視力不好,她就叮囑工作人員重點對這些老人的眼睛進行檢查。后來檢查結果出來,一些老人需要做眼部白內障手術,但這對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他們沒有能力支付高昂的醫療費。於是,牧琳愛拿出自己的積蓄,請韓國專家為5位老人做了白內障手術,讓他們重新恢復了光明。2005年9月,牧琳愛又出資為劉廟村110多名眼睛近視的村民配了眼睛。
為幫助醫院提高診療水平,牧琳愛利用所學的護理專業知識和先進的護理理念,對醫院護理人員進行理論和業務培訓,手把手地為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護士作示范。她利用自己在擔任丹佛市兒童醫院院長期間的關系,數次邀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醫療專家來醫院講學、授課,舉辦了“中國聊城國際學術交流暨儀器捐贈”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她出資30萬元為醫院購買了一台電水晶檢測治療儀,並請研制者英國博士海瑞到聊城親手傳授技術,為醫院培訓了6名專業人員。2006年4月,她又出資為聊城國際和平醫院修建了假山、亭子和魚池,讓病人和醫生可以在優美的環境中享受生活。
每個周末,牧琳愛都會准時從陽谷趕到聊城,給那裡的年輕醫生們講授醫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