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
2016年12月29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大師,是指在某領域具有深刻造詣、享有盛譽的人。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貽琦的一句演講詞,屢屢被后人引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亦提及了當今大師的稀缺。現實中,無論在哪個領域,大師都是少數,每一個大師都需要一個鍛造磨煉的過程。
前不久,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發布《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審結果公示的通告》,准備一口氣向280人頒發“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稱號。一夜之間,在雕塑工藝、漆器工藝品、抽紗刺繡工藝品等近十個領域,涌現出這麼多大師,好一派群星璀璨的熱鬧景象。
這當然是一種幻覺。跟之前的歷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相比,這次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選顯得缺乏歷史積澱。前者自1979年開始評選,截至2012年共進行了6屆,歷史上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員不過四百多人,其中,不少大師已經去世。但在2013年,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取消由部門評選,轉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舉辦,但至今尚未舉辦。因此,各行各業都籌劃著辦出自己的“大師頒獎禮”,但一次280名“大師”雨露均沾,未免就失之草率了。
當下,大師的內涵得到了拓展,已不局限於梅貽琦、錢學森等學者在狹義科研領域對大師的描述。搞火箭發射可以出大師,制作煙花爆竹同樣可以出大師,這也契合行行出狀元的傳統文化。然而,不管在哪個行業領域誕生的大師,都要具備實至名歸的大師底蘊,通過精湛的技藝與口碑的塑造,先在行業中“養成”,然后才能“評出”。
日本素有“職人”精神的說法,最優秀的“職人”就是日本的大師。日本同樣也有政府評選的文化大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