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超
2016年12月15日15: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挺立潮頭、高瞻遠矚,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以新的有力作為標注著中國經濟的新方位。(人民日報12月13日)
近些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放緩,告別了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新態勢。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最高決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態”描述中國經濟呈現的新特征,並將之上升到中國宏觀戰略高度,並為應對新常態新方向做出了重大選擇和改革,其中“簡政放權”成為一系列新政策的重要目標和落腳點,連續數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多次強調。
簡政放權進一步增強了政府的工作效率。首先許多機構重組或取消,從而使機構精簡,如組建國家鐵路局劃入交通運輸部,不再保留鐵道部﹔其次大幅度簡化行政審批,自2013年開始分批取消和下放了近千項行政審批事項和職業資格許可認定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建立規范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這些措施優化了政府組織機構,使每一個部門的權力和責任更加細化,減少模糊地帶,極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在提升人民滿意度的同時更進一步樹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
簡政放權進一步激活了市場的活力。國家經濟的發展既要依賴於政府的宏觀調控,也要充分發揮市場自身的作用。我國的經濟在近些年的發展速度相較世界大部分國家並不算慢,可也並不樂觀,存在諸多問題。黨和國家也認識到政府管得過多,管得過死,限制了市場機制的發揮,所以有針對性的實施了多項改革,改革規模之大,涉及機構之多,實現速度之快,不難看出政府的決心和勇氣。每一次權力下放背后都意味著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