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弘
2016年10月14日14: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0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第三個扶貧日活動安排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扶貧辦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表示,脫貧工作中出現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傾向性問題,有的地方不是想花大功夫來幫助窮人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而是算一算大概給他們補到多少錢可以脫貧。(10月14日 新華網)
黨中央對脫貧攻堅要求時限比較明確,要在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確保全面小康目標順利實現,可謂時間緊任務重。但是,有的地方靠簡單的補貼“加法”,去做“形式上”的脫貧“減法”,不僅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脫貧,更是讓他們對黨和政府失去信心,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說就是“紙上扶貧”的代名詞,它與扶貧包裝、數據造假等完全如出一轍,是不作為、亂作為,更是一種“腐敗”。
實際上,靠計算補貼脫貧是部分地方對“保障兜底”政策的濫用。國家扶貧戰略有兩個“輪子”,一方面是引導和鼓勵更多的人通過勞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增加收入、擺脫貧困﹔另一方面,對於少部分確實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脫貧,就需要從國家層面給予政策上的保障。保障兜底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在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守住“最后一條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部分地方濫用“保障兜底”政策,不但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脫貧,甚至會導致“貧上加貧”。
近期,國家民政部、扶貧辦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指導意見》,在對象識別、幫扶手段、貧困退出各個方面提出了新的規定。《意見》提出,社會救助補助資金要重點向保障任務重、地方財政困難、工作績效突出的地區傾斜,建立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