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端端
2016年09月20日14: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目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群眾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發展,然而半月談記者在陝西一些縣區採訪發現,在基層扶貧中存在一種趨勢,即周邊什麼產業“火”,就上馬什麼產業。這樣盲目跟風,缺少差異性思維,導致種植數量上漲,產品滯銷,農民不僅掙不到錢,還對發展產業和脫貧致富越發迷茫。(9月19日 中國新聞網)
到2020年實現7000萬人口的“集體脫貧”是“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宏大目標”,“集結號”已經吹響,扶貧先扶持產業的共識也日漸形成。但一些地方扶貧項目不結合實際,不接地氣,盲目跟風、肆意克隆,不做長遠規劃,看到周邊什麼產業“紅紅火火”,就馬上發展什麼產業,完全背離當地實際,脫離市場規律,機械復制“成功經驗”,誰料“拿來主義”並不好使,扶貧項目不僅“撞車,車毀”,更出現了“扶貧項目,搞啥虧啥,農民都怕了”的怪現象。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扶貧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工作,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分析“扶貧盲目跟風”根源,一來,政府角色的錯位。政府扶貧行為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再分配,是針對缺乏自我改善能力的貧困對象配給扶貧資源。如果不因地制宜,隻會“錦上添花”的給錢給物,強制貫徹扶貧意圖,農民自然會奔著致富希望“一哄而上”,誰知落入產品同質化的“窠臼”。一旦過度主導、忽視市場的真實需求,出現產品大於市場供給,產能過剩,價格“無人問津”,農民肯定掙不到錢,而且經不起折騰的貧困戶也很難“東山再起”。
二來是政府急於求成的不正確政績觀作祟,缺少差異化思維。產業扶貧確實是個好舉措,“一刀切”的盲目跟風,眉毛胡子一把抓,妄圖遍地開花,實則是教條主義思想,缺乏“執政為民”的真摯情感,動機則往往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謀位子、圖帽子、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