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龙
2025年10月13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载岁月如歌,七十载昂首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展现天山南北的沧桑巨变,凝聚共建美丽新疆的力量。
——编 者
维吾尔族牧民库尔班·阿西木的摩托声,划开了戈壁滩的风声。他带着牧羊犬,领着我们走过石桥,看到岩壁上的“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
1800多年前,东汉西域长史府属下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着6名汉人和羌人,来这里巩固边防,刻石以记。短短108字,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西域的有力见证。
最开始守护这座遗迹时,库尔班还是个纵马扬鞭的青年,如今已儿孙满堂。指着石刻上“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的字样,他的话语朴实又坚定,“要守好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后还要交给孩子们呢。”
广袤的新疆,有深厚的历史。发掘的汉唐碑刻、丝绸、钱币等考古成果,无不印证着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发掘历史,是为了更好守护历史。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坚守40年,既为保护壁画,更立志传播好文物故事。以前,游客只能现场看;现在,运用数字化手段,修复后的石窟形态被多渠道立体式呈现出来。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是文化润疆的有力途径之一。守护文物,已经成为各民族的共识: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
文化润疆,润在日常、润进心田。拜城县的农民画家到克孜尔石窟写生,留下100多幅画作。这些作品在新疆多个县市巡展,走进多个旅游景点,也做成了墙绘、展板和冰箱贴。村民买热木·克热木和亲戚朋友们研究龟兹乐舞,“小时候就看这些石刻,原来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宝。如今我们也跳起一样的龟兹乐舞,很美,很自豪。”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群众主动参与、沉浸热爱,系紧的是文化认同纽带。
让群众能参与、愿参与,就要充分用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资源。近年来,新疆举办大量文化节、历史文物展等活动,将民族节庆、文化大巴扎、民俗体验等融入各族群众生活。比如,萨玛瓦尔舞由古龟兹人接待宾客的仪式演变而来,传承人拿出独门绝活,国内资深导演编导对舞蹈进行提升改造,新的龟兹乐舞作品不断涌现,小城库车的年轻舞蹈演员走向全国各地舞台。传统艺术融入现代潮流,“流量焦点”化为“文化地标”,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不仅能带动天南海北的人们走进新疆,更有助于持续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最是文化润人心。借助文艺活动、物品展览、具象演示,文化丰富着新疆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更凝聚了人心。在库车市龟兹小巷,徜徉于独具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中,游客们会更加发自内心地认同:新疆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一体,人心聚合。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文化润疆、注重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绚丽之花才能在天山脚下持续绽放。今天,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凝聚思想共识,也集聚着奋斗力量。新疆的历史丰富多彩,新疆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作者为本报新疆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3日 05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