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

西行漫记 | “八路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5年09月08日09:0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22

原标题:一位身份特殊的“记者”——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

“延安的同志友爱同八路军一样。到处是和蔼可亲,无拘无束,其诚实和坦率很吸引人,使人耳目一新。”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

在走进红色中国的众多外国记者中,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记者身份,他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作为军事观察家,他曾为报刊撰写多篇关于中国及远东局势的评论文章。卡尔逊的朋友埃德加·斯诺曾这样评价他:“1938年,除史迪威外,埃文斯·卡尔逊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认识到日本人战线后方游击队这种惊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的美国军官。”

到敌人后方去

埃文斯·卡尔逊曾三度来华,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第三次中国之旅。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卡尔逊亲眼见证了在国际社会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展现出的顽强抵抗意志,这让他看到了中国战胜日本的希望。当时,“从北方传来了中国的八路军在山西省取得了一些小胜利的消息”,卡尔逊说:“我开始看到席卷这个国家的团结和民族主义的强有力的精神,能转变成令人生畏的抵抗方式。或许北方的领导者正在做了,用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去抵消日本人在火力和机械化装备方面的优势。如果是这样而又成功了,就将改变这场战争的整个面貌。”

卡尔逊决心深入敌后战场,近距离观察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937年12月15日,他以美军观察员的身份,抵达山西省洪洞县高公村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成为首位深入敌后战场考察的西方军事观察家。八路军不仅毫无保留地向卡尔逊介绍战略战术与政治工作的核心要点,还邀请他列席重要军事会议。这份坦荡与开放,让卡尔逊真切体会到共产党人身上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真诚”。

1937年12月24日,卡尔逊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信中提到:“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我已在司令部从指挥官和参谋那里获得了技术资料,再去前线就没必要了。然而,我还是想亲眼看一看这些思想和理论在实践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在八路军的护送下,卡尔逊穿越日军封锁线,跟随游击队行军数千英里,开启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的旅程,足迹遍及延安和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等北方所有的抗日根据地。

卡尔逊寄给罗斯福的信函,1937年12月24日写于山西高公村八路军总部。

卡尔逊寄给罗斯福的信函,1937年12月24日写于山西高公村八路军总部。

“八路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

考察期间,卡尔逊搜集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抗战史料。这些史料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厚植于人民的无限潜力,以及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卓有成效的抵抗,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12月,在山西沁县,卡尔逊受邀观摩了新年人民武装大检阅。面对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军队、发动群众中展现出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卡尔逊感慨道:“这就是中国:庞大的人力,孩子般的忠诚,只需要真诚的领导人的精心指导把它熔合成一个强大的、拥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充满活力的国家。”

1938年1月,在河北阜平,卡尔逊观察到中国共产党拥有组织健全的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发动群众是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县里的每个人都要加入相应的组织。这些社团每周都举行数次集会,会员接受抗日教导、高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口号。组织者想法设法调动士气,强化坚持抗战的决心,并向群众解释抗战的道路,激励他们同军队保持密切合作”。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军事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

卡尔逊在河北阜平,他身后的墙上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参赞。”

卡尔逊在河北阜平,他身后的墙上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参赞。”

1938年6月,在山西岢岚,卡尔逊参与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各项活动。他说,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在中国看到的不同政见的人们合作的最好榜样了。他们都具有真正的自我牺牲精神,有要把中国从外国统治下拯救出来的强烈愿望”。

卡尔逊认为,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八路军的战略战术和所奉行的政策都是应予以推广的榜样。他说:“必须考虑中国问题的更加广阔的方面。山西只是这个国家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中国要生存下去,似乎很有必要把已经证明了是如此有效的抵抗方式推广到中国的所有地方。”“对八路军内幕生活的简短调查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依我看,对日本的现代化战争机器的挑战,这里就是答案。……(日本)征服山西的企图大概将像挖掘大洋一样地落空。”卡尔逊断定:“日本在中国的目标难以完成是无疑的。”

“血肉以可怕的代价同钢铁抗衡”

1938年5月5日傍晚,卡尔逊抵达延安。延安军民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每个人都对你直视,不自尊自大,也不胆小怯懦,生活是艰苦的,但是大家都平等,人们很快乐很满意。”

在斯诺笔下红星照耀的地方,卡尔逊如愿见到了毛泽东。谈及当下的战争局势,毛泽东生动形象地比喻道:“中国像一个能盛一加仑的细颈瓶,而日本灌进了半品脱水(笔者注:1品脱=1/8加仑)。它的部队进占一地,我们转向另一地方;他们追击,我们就后退。日本兵力不足,无法占领全部中国,只要人民决心继续抵抗他就无法用政治手段控制。”

卡尔逊对毛泽东的分析深以为然,他写道:“抵抗的决心在人民中是普遍的,有此不变的前提,中国正着手设计把这种决心转变成行动的方式和方法。血肉以可怕的代价同钢铁抗衡,但侵略者也由此被迫放慢了脚步。”

凭着自身的军事素养,卡尔逊敏锐地认识到八路军游击战术的推广价值,并将其应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他“以八路军为榜样”组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营,充分发挥游击战术的优点,在1942年的马金岛战役和瓜岛战役中大显身手,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责编:刘圆圆、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