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生死鉴忠诚 白首证初心——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陕籍老英雄张富清

李伟   朱剑   乔佳妮

2019年07月01日17:11    来源:陕西日报

6月28日,张富清和老伴孙玉兰在家中。 本报记者 刘强摄

张富清通过本报寄语家乡人民:

在外工作70年,我牢牢记在心上——我的家乡在陕西。说我是家乡的人,但是我对家乡和人民没做过什么。我从视频上看到,家乡变化很大,各级领导和人民共同努力把陕西建设得很繁华,我很高兴。

我想咱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陕西建设得更美丽。我是陕西人,就要为陕西争光,要为陕西争荣誉,我绝不会给陕西丢人。

如果他是一座丰碑,瞻仰这座丰碑,你会感受信仰的高度,触摸忠诚的厚度,涤荡灵魂、筑堤夯基;

如果他是一面镜子,端详这面镜子,你会多一分心灵的对照,少一分外在的计较,烛照内心、初心益坚。

在战争年代,他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屡屡以突击队员的身份,为后来者打通胜利的通道;

在和平年代,他建设家园,默默奉献,日夜以人民公仆的身份,为老百姓打开致富的通道。

从陕西到湖北,从部队到地方,变迁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初心。老英雄张富清60余载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6月27日,中共中央授予张富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向张富清同志学习。

6月26日—28日,本报记者再次驱车800多公里赶赴湖北省来凤县,在简陋的建行宿舍楼中采访了老英雄张富清。面对荣誉,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更多的是感恩——感谢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他始终铭记和践行的,是保持本色、坚守初心,把革命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感悟老人的一生,无论突击还是坚守,无不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忠诚的品格、担当的精神。他,亦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

初心萌芽:

明白了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一颗信仰的种子,埋进了他的心里

“走到哪儿,我都时刻牢记自己是陕西人,绝不给陕西丢脸。”这是老英雄的家乡之情,也是老英雄的信念源起。

老英雄张富清,出生在陕西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内战阴云又笼罩在神州大地。同许多当时的农村家庭一样,张富清一家,艰难度日。

父亲因病早逝,大哥在饥荒中夭折,张富清也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成年的二哥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那一年,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外当长工的张富清用自己换回二哥。后来他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因为瘦弱被派去做各种杂役。

1948年3月,张富清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在瓦子街战役中战败。那是张富清第一次接触解放军,眼前所见,让他颇感惊讶: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同志之间团结和睦,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很仁义、很规矩,从不随便拿老百姓东西。被“解放”的他没有领遣散费,而是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

入伍后,正赶上西北野战军军事政治整训。在新的集体中,张富清第一次享受到平等对待的尊严,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谊。而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这两支队伍的鲜明对比,让张富清对共产党提出的“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过上好日子”有了更多期待,也让他对“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解放军有了更多认知。

张富清对“共产党”三字的最初体悟,对“人民”二字的最初理解,就来自家乡,来自那些与战友们朝夕相处的岁月里。

“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张富清暗下决心。

明白了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一颗信仰的种子,埋进了张富清的心里。

初心何就:

下决心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不怕牺牲的勇气,深入骨髓

如果人生可以用时段标注,老英雄张富清人生最耀眼的时刻无疑离不开渭南。

张富清立功证书上的4次战功,全部是在渭南取得的。

从渭华起义到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抗日,从西北野战军转战渭北、关中到解放大西北,渭南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革命沃土,见证了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也记录着张富清人生中最重要的4场战役。

部队的教育,让张富清坚定了信念,决定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不怕牺牲的勇气深入骨髓。

拥有信仰的军人,意志坚如钢铁;拥有信仰的军队,更是众志成城。

从此,战场上,总有张富清冲锋在前的身影。而每次,他都以突击队员的身份奋勇杀敌。

何为突击?“突击队就是用身体来消耗敌人的锐气和弹药,炸掉敌人碉堡,为主攻部队扫清障碍。突击队员往往是有去无回,万死一生。”对于突击的概念,张富清老人有着自己的感悟。

对他而言,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死。“我情愿牺牲,为全国的劳苦人民、为建立新中国牺牲,光荣,死也值得。”

壶梯山战役,便是张富清加入解放军后参加的首次较大战役。

1948年7月,胡宗南麾下的整编第36师向北攻击,兵锋直抵陕西澄城以北冯原镇、壶梯山地区,发现我军设伏,迅即就地转入防御,构筑了一座座暗堡。这一座座暗堡,随即成为他们负隅顽抗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