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涌
2019年07月01日10: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
突击!突击!突击!
1948年,淮海激战!西北激战!为阻敌军支援淮海,我西北野战军布局渭北。359旅困敌于蒲城永丰,高墙工事在前,三名解放军战士毅然决然:加入突击队!
“突击队”的名头,“敢死队”的觉悟。以身探敌阵,一去难复返。但没有前仆,何来后继?名列三名战士之一,二十四岁的张富清内心笃定:我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
战友们知道,这个陕西汉中的小伙子,不一般。
父亲长兄早亡,母亲体弱多病,张富清年纪轻轻,就不得不去做长工。屋漏偏逢雨,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为了家里不失顶梁柱,张富清毅然用自己换回哥哥。在国民党部队里,张富清做后勤,干不完的杂务,挨不完的毒打。世道不公之痛,张富清所感岂止切肤?堪称刻骨。1948年,西北野战军打来,带给张富清自由,也带给他“共产主义救中国”的信念。握着解放军给他的回家路费,张富清决定:不回去了,加入解放军!
359旅,名号唱响南泥湾,敢打敢拼无孬种。张富清加入718团2营6连,身在其中,毫不逊色。心中有信念,战斗不怕死,逢难必上,逢险必上。打壶梯山,突击队有他,炸碉堡,抢机枪,被燃烧弹烧伤,浑然不顾;战东马村,突击队又有他,占了碉堡跟敌人拼,打起来不要命;在临皋,还是他,搜索时发现敌人,抢了制高点,把敌人截住压着打。入伍日子不长,战功立了不少。这次突击队还有他,实属必然。
11月27日,夜色浓重。张富清和两名战友,三人一组,夜袭永丰!
突击队员,一人身上手榴弹二十多颗,炸药包两个,冲锋枪一挺,全套三四十斤的装备在身,沿城墙砖缝攀登而上。四米多高的城墙,张富清心一横:不成功就牺牲,牺牲也光荣!第一个翻越城墙。敌人惊觉,潮涌而至,八方四围,战成一团。好个张富清,狭路相逢,勇者无敌,手端冲锋枪,火舌所向,无不披靡,七八个敌人应声倒地。才想起,刚才头顶一沉?一摸,一手血:子弹擦过头顶,头皮卷起半边。顾不得,眼前敌人又至。
放倒敌人,又见碉堡。弹雨如泻,眼疾腿快;勇猛灵巧,逼到近前。论炸碉堡,张富清不是新手:手榴弹、炸药包,挖个土坑放置好;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手榴弹拉环上,另一头手里攥紧,撤到爆炸死角。“轰隆隆”,一个碉堡掀了盖;“轰隆隆”,又一个碉堡报了销。数不过来的子弹挟着数不过来的枪响,火光映出数不过来的敌人。不知是过了一整夜,还是只过一刻钟,城墙告破,大军进城。
胜利的曙光,照亮11月28日的清晨。突击队员张富清,杀敌无数,死里“夺”生。是役,他以一己之身,炸毁碉堡两座,缴获机枪两挺。他四下顾盼,却再没见一起突击的两位战友。
永丰一胜,牺牲惨烈,部队一夜之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但战果重大,影响深远。为表彰战功,纵队司令员王震亲自为张富清戴上军功章,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了一大功哇!红彤彤的报功书,彭德怀签署,直发汉中老家。
然而,战场上没有功成身退,只有突击、突击、再突击!
身负功勋的张富清,仍随部队一路进军。战陕中,战陇东,战天水,战西宁……千里奔驰,攻坚克难。战火连天,物资短缺,连鞋子都要靠编草鞋自给自足;祁连山中,九月飞雪,百余名战友长眠风雪之中。此时,新生共和国的筹备热火朝天,张富清和战友们却依旧在战火中前进、前进、前进。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西北战火未熄,张富清随部队挺进神秘苍凉的新疆大地。出哈密,过阿拉尔,入喀什,冒夏暑冬寒,斗特务土匪,修部队营房,且战且垦荒。
孰料,“三八线”烽烟骤起,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奋力冲杀。远在新疆,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的张富清,又坐不住了。朝鲜前线急需补充有经验的指战员,组织上问到张富清,回答毫无悬念。
从喀什出发,到北京集结,“八千里路云和月”。风沙遮眼,昼曝夜寒。路况差,大多靠徒步;没水喝,口鼻燥出血。尽管这次不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但朝鲜半岛的炮火仍砸在张富清和战友们心上。他们无心休整,星夜兼程,奔赴战场……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
张富清和他的战友们,千千万万的英雄们,如一场壮阔的流星雨,突入历史的夜空……
二
弹指一挥间。
2018年12月3日。立冬已过,冬至未至,平静的一天。
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正在湖北恩施的来凤县展开。在县人社局当班的信息采集员聂海波,接待了一位五十多岁的本地汉子。
本地汉子名叫张健全。他这次来,是替他老父亲提交材料。老爷子九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张健全知道父亲是个转业军人,但打他出生起,父亲就已经在地方工作。父亲的行伍生涯,张健全未曾亲见,也很少听说。这次带来的,也只是些最基本的证明。
聂海波告诉张健全:这次信息采集要详尽登录老兵们的功勋战绩,凡有相关证明,需一齐带来。兹事体大,张健全表示要回去跟父亲“汇报”一下。
张健全回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红布包。这个红布包里的东西,远远超出聂海波的预料:
一枚奖章——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一封报功书——通告“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并致贺礼”,落款是“西北野战军兼政委彭德怀,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张德生”;
一份立功登记表——“48.6,壶梯山,五师,师一等功,师的战(斗)英(雄)”“48.7,东马村,十四团,团一等功”“48.9,临皋,五师,师二等功”“48.10,永丰,二军,军一等功,战斗英雄”。
“……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
“……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外围……”
“……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
“……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
聂海波震惊了。一个仿佛从革命故事里跳出来的战斗英雄,一个满载功勋百战而归的战场传奇,此刻就在来凤,鲜活而平静,几十年无人知晓。
张健全更没想到,这些硝烟中得来的非凡功勋,其主人就是他最熟悉的亲人——父亲张富清。
之后很长时间,张健全都会在默默注视父亲时,回味当时的心情。是震惊吗?对生于和平年代的张健全来说,“战斗英雄”四个字,像是历史教材上的措辞,和眼前熟悉而慈祥的父亲,难以联系到一起。他只能在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与聆听中,像涂油画一样,一笔一笔、一层一层地为这画卷补回壮烈的色彩,品咂“九死一生”四个字的本味。
不止张健全。张富清两儿两女,身边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段被张富清刻意尘封的往事。或许只有他的妻子孙玉兰是个例外:因为丈夫头顶的疤,因为他腋下燃烧弹的灼痕,因为他那一口被炮火震得早早脱落的牙齿……这些外人不得而知的伤痕,是张富清隐秘无声的另一份报功书。
一个疑问,在所有人心中盘旋:张富清,为什么将战功“隐瞒”这么久?
湖北当地媒体闻讯而至。记者到了来凤,提出采访要求,张富清却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只得出“下策”:让张健全“哄”老爷子,说是省里来人了解情况。张富清听说“组织来人”了,同意“公事公办”,几位记者终于得见老英雄。
报道刊出,张富清看到自己“见报”,怒问张健全:不说是省里来人吗?咋还见报了?张健全只得装傻:可能是他们回去讲给媒体的。张富清哼笑几声,也不多说。又过几天,媒体又来约做深度报道,张健全刚一张口,张富清早心里有数:“组织上”又来人?不见!
一筹莫展时,一位媒体人给张健全支了“高招”:告诉老爷子,你今天把自己的事迹讲出来,让媒体宣传出去,就是和平年代给党和人民做新的贡献。
有时候,大实话就是最高的招。
老兵严守的“城门”,逐渐向媒体敞开。要采访,要拍摄,只要记者们站到他面前,各种要求没有半个不字——为党和人民完成任务,张富清从不含糊。
到了这时,更多的人才得见老英雄的真容:面色白净红润,轮廓柔和安详,是位和蔼的老爷爷;整洁的藏蓝色夹克,端正的深色鸭舌帽,依然透出军人的一丝不苟。他说话语速缓慢却坚定,词句如钢钉颗颗敲在地上。
也是到了这时,人们才终于了解张富清隐瞒战功的理由:
“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摆’自己啊!”
张富清哽咽地说出这段话时,在场的人震撼了。远在天涯,无数的观众和网友震撼了。这不同于“惊现报功书”时人们的讶异,而是如此纯粹、朴素的心灵,对人心深处的撞击。
永丰城头,无法再次得见的突击队战友,是张富清心里的痛。每一场战役中倒下的战友,都是他心里的痛。每每忆起,泪洒两行。但战友们更是他心中的榜样——为党、为人民、为国家牺牲一切,死而后已。这份功劳,在张富清心中,远非一等、特等可以衡量。在这样的战友面前,张富清永远把自己看作一个无足称颂的“后进生”:唯有勉力,唯有奉献,唯有继续向前,此生不渝。
从永丰,到来凤,近千公里的距离,跨越数十年光阴,被张富清的传奇人生连接起来。
战场上的星,在来凤依旧默默照耀一方。
三
从恩施机场下飞机,驱车一百多公里,辗转进入鄂西南的最远端。湘鄂渝三省份交界处,便是“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
翻武陵山而去,便是张家界风景区,大名鼎鼎;沿酉水而下,便是旅游胜地湘西,鼎鼎大名。来凤在名胜双峰间的谷地,少为人知。2019年4月,才刚刚摘去贫困帽子。
张富清到来凤,却与这份“少为人知”大有关联。
历史翻回1953年。驰援朝鲜战场的张富清历经月余,终于抵达集结地北京,前线却传来战事缓和的消息。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在天津、南昌、武汉学习文化课。两年过去,张富清在1955年光荣毕业——抉择的时候到了。
转业。国家百业待兴,需要有文化的军转干部支援地方、发展生产。在战场上破敌无数的张富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