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氣象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本報記者 李紅梅
2025年10月12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制圖:蔡華偉 |
10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氣象高質量發展情況。
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介紹,“十四五”時期,氣象部門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2024年全國氣象高質量發展指數較2020年提升18.35%,氣象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氣象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
陳振林介紹,“十四五”時期,氣象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風雲衛星、北斗探空、天氣雷達等探測裝備、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數值預報模式實現自主可控,“風雷”“風清”“風順”“風宇”氣象預報模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遠洋氣象導航、全球碳源匯監測核校等一批創新技術成果涌現。我國氣象科技實力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跑的飛躍。
氣象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國建成了由9顆風雲衛星、842部天氣雷達、9萬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災害性天氣監測率提升到83%,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13%。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畢寶貴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不斷織密氣象觀測網絡,同時,積極發展高精度觀測手段,自主研發的北斗探空系統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網絡。
“無縫隙、全覆蓋”的智能數字氣象預報業務體系能夠提前3至7天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提前15天預測全國性重大天氣過程,提前6個月預測全球氣候異常事件,提前1年發布氣候年景預測產品,更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比如,從大家熟悉的常規氣象預報,我們可以獲知,從臨近分鐘到小時的‘出門要不要拿傘’,一周內‘有沒有暴雨、高溫、寒潮天氣’,到‘這個秋季來得早還是來得晚,這個冬季是暖還是冷’,甚至‘明年氣候年景到底如何’等。”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金榮花介紹,“十四五”時期預報准確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氣象數據潛能加速釋放。建成新一代氣象超算系統和氣象大數據雲平台,全球氣象數據獲取、分發能力持續提升,數字孿生大氣建設初具規模。
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減災服務司司長王亞偉介紹,氣象部門先后向全社會共享包括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在內的12類100余種氣象數據產品,服務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全國21個行業。
防災減災氣象防線進一步筑牢
氣象是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陳振林介紹,氣象部門探索將科技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為防災避險、賦能發展的實際成效,同時強化主動、互動、聯動,與各地區、各部門協同配合,探索形成了兩方面經驗做法。
一方面,深化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讓氣象預警更快速通暢地轉化為防御行動。全國各省(區、市)均制定了相關政策,將氣象災害預警作為應急啟動的關鍵條件。氣象部門不斷推進氣象實況業務、精准預報業務和快速部署響應機制的有效銜接。建立了28個部門成員組成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制度,建成了新一代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17個行業82種預警信息匯聚共享與快速發布。
另一方面,細化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實化直達基層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
“我們探索建立了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打個比方,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在時間維度上不斷細化,預報時效從季度到月、周、天,進而不斷精准到小時、分鐘﹔在空間維度上不斷聚焦,從大的天氣系統影響范圍,不斷聚焦到災害具體影響的鄉鎮、村和重點人群﹔在響應維度上不斷咬合,為各級黨委政府分時段、分區域啟動應急響應措施、實施精准防控,提供決策支撐,從而將極端天氣影響‘最小化’,盡最大努力降低人員傷亡的風險。”陳振林說。
目前,全國各省、市、縣氣象部門都已建立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
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和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有力支撐地方政府防災減災行動,防災減災氣象防線進一步筑牢。今年5月底6月初,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現持續強降雨,多地發生滑坡、泥石流,怒江氣象部門強化遞進式氣象服務,及時果斷“叫應”相關責任人,支持成功轉移避險3904人。
氣象服務覆蓋國民經濟70余個行業大類
氣象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陳振林介紹,“十四五”時期,氣象服務國計民生成效更加顯著。
在守護生命安全方面,各地政府均建立了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十四五”時期,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例平均下降0.12個百分點。
在助力生產發展方面,氣象服務覆蓋國民經濟70余個行業大類,數字氣象融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十四五”時期,全國人工增雨、雪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1677億噸,人工防雹作業減少經濟損失約603億元﹔“十四五”以來,冬小麥干熱風預警提示農業農村部門及時採取“一噴三防”等措施,助力糧食增收83億斤。
在保障百姓生活方面,精細化氣象服務涵蓋人們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生活場景,覆蓋全國5萬多個景點,雲海、彩虹、霧凇、極光等景觀氣象預報讓公眾出游賞景從“碰運氣”變為“早預見”。高溫、花粉過敏等17類健康氣象預警產品受到歡迎。
在支撐良好生態方面,氣象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保障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呈現群發、頻發態勢。氣象部門加強國際合作和援助,深化氣象基礎設施“硬聯通”、工作經驗機制“軟聯通”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助力各國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自主研發的氣象早期預警系統,具備‘雲+端部署、智能開放的預警工具箱、人工智能技術集成’三大特色,能夠為各類災害和風險的早期預警提供解決方案。目前這一系統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所羅門群島、蒙古國、吉布提等國,已經有超過40個國家在‘雲’上使用。”陳振林說。
今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氣象局發布了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媽祖(MAZU)”。方案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定制式的預警系統,以及經過實踐檢驗的中國防災減災智慧和經驗。
中國氣象局還承擔著27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或者區域氣象中心的職責。持續加強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不斷擴大國際“朋友圈”。
畢寶貴介紹,作為服務全球的“中國星”,目前,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十四五”時期,訪問風雲氣象衛星應用服務平台的國家和地區增長了107%。
“今后我們將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氣象能力建設,提升氣候韌性。”陳振林說,未來,還將進一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媽祖(MAZU)”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應對防災減災注入更大動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2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