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平台企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觀察
本報記者 魏哲哲 金 歆
2025年10月09日08: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江蘇省常州市政府工作人員為外賣員、網約車司機講解就業保障相關政策。 |
![]() |
北京市朝陽區八裡庄街道總工會的工會驛站內,工作人員為外賣小哥發放免費食品。 |
風雨無阻的外賣騎手、往來奔忙的快遞員、東奔西跑的網約車司機,穿梭市井風雨,他們是“趕時間的人”,更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近年來,平台經濟迅速發展,依托互聯網平台就業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貨車司機、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全國有8400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讓他們工作安心、舒心,既是一道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考題”,也是一道“必答題”。
數字時代的當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有哪些急難愁盼?權益保障面臨哪些困境?法律該如何“施以援手”?近日,記者到廣東、北京、浙江等地,對主要網站平台進行了採訪,傾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故事。
平台司機究竟在給誰打工?
破除規避勞動關系的“障眼法”
“我以為有公司蓋章的員工証明,就能確定勞動關系。”幾年前,為了養家,楊力(化名)來到廣東佛山某運輸公司,做起了混凝土運輸司機。入職后,楊力被要求在某平台注冊賬號綁定該公司,然后通過平台接受公司派單。
起初,公司每月按時給楊力發工資。但一段時間以后,楊力發現連續兩個月工資沒到賬,去財務室詢問卻被告知:“你是兼職司機,在某平台上接單,與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工資我們不管。”
到底給誰打工?楊力走上了維權之路,要求確認勞動關系、運輸公司支付拖欠工資。
“互聯網平台及數字技術要素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勞動管理方式,但未改變勞動管理的性質。勞動關系的本質特征是支配性勞動管理。”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承辦法官黃健暉說。
本案中,雖然運輸公司反復強調“楊力自主接單、鬆散合作”,試圖否認勞動關系,但諸多証據擺在面前:楊力在工作過程中需要服從運輸公司安排,對運輸任務、運輸價格均不具有自主決定權﹔公司按月結算工資,相關運輸收入構成楊力主要經濟來源……綜合考量,法院認定,某運輸公司與楊力之間存在用工事實,構成支配性勞動管理,雙方存在勞動關系。
最終,一紙判決明確了楊力的“員工”名分,維護了他的合法權益。
“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必須抓住勞動關系這個關鍵,其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有著重大影響。認定存在勞動關系,勞動者依法享有取得勞動報酬、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獲得經濟補償和賠償金等一系列權利。”最高法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涉新就業形態民事案件超過8萬件,其中,包括“新業態勞動者被個體戶案”等重大典型案件,人民法院破除規避勞動關系的“障眼法”,進一步明確裁判規則,形成正向價值引領。
“困在算法裡”的外賣騎手如何走出來?
技術賦能平台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北京,望京。夜色漸濃,玻璃幕牆映著點點霓虹。
“叮咚!”“您今日累計配送時長已達12小時,為保障交通安全,系統將自動下線。感謝您的辛勤付出,請合理安排休息時間!”美團外賣員劉建剛送完最后一單,騎手APP界面跳出一條系統通知。
“這個‘防疲勞’功能還是挺為外賣員著想的。許多外賣員想多掙錢,工作時間過長,不僅影響健康,還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劉建擦了把汗,指著手機說。
據介紹,去年底,美團騎手“防疲勞”機制在全國主要城市上線:跑單超過8小時會收到提醒,此后每隔一小時提醒一次﹔跑單12小時將強制下線。
“之前社會上有人說‘外賣騎手被困在算法裡’‘算法逼迫騎手超時超體力工作’,近年來,我們主動作為,加強企業自律,主動用技術為外賣配送員的權益提供保障。”美團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防疲勞”功能,安全順暢完成配送任務也是平台優化算法的重點。
“前些天這個時段,我都能接20多單,怎麼今天才10單?”新入行的外賣配送員張山有些疑惑,向“老前輩”劉建請教。
“你看,你今天闖紅燈3次,路口超速兩次,安全積分被扣了不少,自然給你派單就少了。”劉建指導張山點開安全頁面,耐心地給他講解,如果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行駛,安全積分就會高,就能優先派單。“如果一天都不闖紅燈,還能得到現金獎勵!”
“這個安全積分挺好,用鼓勵的方法,引導外賣員安全駕駛。”劉建說,以前送單超時還要罰款,有些外賣小哥為此不得不超速。“現在罰款取消了,轉向了正向激勵。我們也體會到了算法的優化。”
技術賦能,還體現在騎手受到權益損害時,平台的幫扶與救助。
外賣小哥李陽送餐時不小心遇到事故,受了一點輕微傷。眼看傷無大礙,在醫院做了處理后,李陽打開騎手APP,點擊“騎手保險”板塊,選擇“發生事故”選項,根據提示拍照上傳了相關材料。很快,相關的賠償就到了賬戶。
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指導下,相關平台根據要求,啟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為外賣騎手繳納職業傷害保費,“平台也利用技術賦能,盡力讓‘小哥’每單必保、每人必保,遇到損害時能‘一鍵理賠’。”美團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餓了麼、京東等平台與騎手簽署網約配送算法和勞動規則協議﹔美團在北京地區舉辦數十場算法懇談會,邀請騎手、商家、用戶、專家學者等共同參加﹔貨拉拉、滴滴送貨等4家主要網絡貨運信息交易撮合平台聯合簽署並公開發布《網絡貨運信息交易撮合平台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自律公約》……
“現在平台也漸漸認識到,隻有保護好新就業群體權益,共同構建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台企業等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才能推動平台進入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美團相關負責人說。
怎樣打造更加快捷高效的暖“新”服務網?
新就業群體成為城市的共建力量
“快遞員進出小區方便嗎?”京東快遞員劉久對此很有發言權。從2019年成為快遞小哥后,他一直在一線工作。
“不同小區有不同的情況,有的允許人車共進,有的要求人進車不進。”劉久介紹,但是從整體來說,我們的工作環境都越來越好了。
以劉久負責配送的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金域國際小區為例,小區裡老人小孩較多,按照物業管理公約,小區禁止外來車輛進入。“此前,這樣的‘卡殼’會困住快遞員,沒法實現高效作業。特別是遇到貨品多、大件物品沉的情況,沒有車輛運輸會很困難。”劉久說。
轉變來自社區組織的一場協商議事會。社區了解到一線快遞員的訴求后,組織物業、居民代表、快遞員代表通過協商,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劉久作為快遞員代表在會上提了建議。
“如今,小區為快遞小哥准備了手推車和三輪車等助力工具,物業承諾盡可能為快遞服務提供便利。”劉久說,通過協商,快遞小哥配送貨品更加“絲滑”了,也讓住戶有了更好體驗。
這樣的友好感受,還有很多。“比如,回龍觀的很多社區居委會設有暖心驛站,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累了隨時能找到一個歇腳、喝水的地方。”劉久介紹,金域國際社區暖心驛站的改造還聽取了大家的建議,由原來的固定時間段開放改為24小時開放,增設了理發點、簡易折疊床等。
如今,各地各部門推出更多暖心舉措,有效推動解決新就業群體工作、休息等急難愁盼問題,推動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暖“新”服務網。
在浙江淳安縣,當地社會工作部提供更精准的服務。“通過有效鏈接政府和社會資源,依托新就業群體綜合服務站點開展夏送清涼、冬送溫暖等關愛活動。”淳安縣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反映的就餐問題,積極打造“友好餐飲商家”,提供折扣優惠商品,解決新就業群體的日常難題。
當下,越來越多的新就業群體從友好型社區的受益者、見証者,成為城市的共建力量。“社區能為快遞小哥做些什麼?快遞小哥又能為基層治理做些什麼?”劉久和幾名同事成了回龍觀街道流動網格員,積極為基層治理提建議、做服務。“這是一種雙向奔赴,也是雙贏。”劉久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9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