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地坑院如何排水(答讀者問·傳統村落)

2025年10月08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河南三門峽陝州區的地坑院。
  何五昌攝

  在河南三門峽、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等地的傳統村落中,分布著一種建在地下的特色民居——地坑院。地坑院建造科學,居住舒適,是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有讀者來信詢問:地坑院建在地下,如何避免行人掉入?如遇暴雨又該如何排水?

  

  在河南三門峽陝州區的廟上村、曲村等傳統村落裡,分布著許多地坑院。2016年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開園后,游客可以更直觀地了解這種黃土塬裡藏著的民居奇觀。走近那些方形天井,便可一窺“地下四合院”的真容。

  地坑院建在地下,如何避免行人掉入?

  “地坑院建造科學,在安全防護方面也有巧妙的設計。”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智慧中心主任、民俗研究者何東閣說。

  沿著青磚步入村落,地坑院方形天井外一圈高約80厘米的矮牆映入眼帘。“這叫攔馬牆,又叫女兒牆。”何東閣說,約80厘米的高度,既能防止成人跌落,也能有效引導陽光入窯,與坑口保持一定距離建設攔馬牆還能有效阻隔牲畜靠近邊緣,避免踩踏塌方。

  早年的攔馬牆用土堆砌,后來又用土坯砌筑,如今多以磚砌,既美觀又實用。

  在豫西陝州一帶,7—9月的驟雨對黃土建筑頗具威脅,黃土受水浸濕后在自重壓力下容易發生濕陷,如何防水、排水,考驗著地坑院建造者的智慧。

  “經過長期演變,地坑院發展了一套‘外擋內排’系統。”何東閣說。

  順著何東閣手指的方向望去,在窯頂邊緣,幾層青瓦構成的導水槽,可將雨水導向院內,避免雨水直接沖刷窯洞外牆﹔院內一角挖掘了深達7米的滲水井,將雨水緩慢滲入地層,避免積水侵蝕地基﹔攔馬牆也可以對雨水進行攔截。“外擋內排”的防護系統還能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利用。

  當地每年還會對地坑院窯頂進行碾壓。壓實的黃土,可以形成致密層,以抵御雨水滲透、減少水土流失,增強窯頂承載力。正是有了持之以恆的多方維護,地坑院得以挺立百年。

  漫步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22座相互貫通、主題不一的地坑院,向游人展示著歷史演變、村落風貌與民俗技藝。從高空俯瞰,一座座院落如同大地印章,與攔馬牆、滲水井一起,昭示著古人的建筑智慧。

  (本報記者張文豪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8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