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賽場到市場,人形機器人蓄勢待發(經濟時評)

王昊男

2025年08月21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不僅是技術創新的體現,更是人類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探索

  

  跨欄、上台階、走獨木橋……在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100米障礙賽中,面對10項障礙,一些機器人運動員干淨利落的動作引來觀眾陣陣歡呼,在網絡上也引發大量關注。人們在驚嘆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對其市場前景充滿期待。

  當前,人形機器人正處於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的關鍵階段。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熱潮之下,也需冷思考。

  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仍面臨諸多難題。看技術,“大腦”的通用智能尚未成熟,跨場景任務泛化能力不足﹔看硬件,芯片、高精度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賴進口,量產工藝和可靠性有待提升﹔看成本,動輒幾萬十幾萬元的單機價格,制約了商業化推廣﹔在倫理與社會層面,數據隱私、人機邊界、責任認定等問題也亟待規范。正如專家所言,從“能動”到“能做”,仍有巨大差距。

  值得期待的是,各地正持續開放應用場景,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注入動力。工業制造、商業服務、特種作業等領域率先試水,為人形機器人打造實訓場。汽車工廠裡,機器人協同搬運物料﹔智慧倉庫中,機器人精准分揀貨物﹔電力巡檢、醫療輔助、教育陪伴等場景也涌現出創新應用。這些實踐不僅驗証了技術可行性,也為算法優化和產品迭代積累了寶貴數據。

  從全球范圍來看,人形機器人競爭格局正加速形成。我國將其納入未來產業布局,2023年出台《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今年“具身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技術研發、場景開放到人才培養,構建起多維度支持體系。此外,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也是我們在發展中的獨特優勢。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形成創新集群,多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天工”“宇樹”“鬆延動力”等企業推出的機器人,在運動性能上媲美甚至超越國外產品,並在開源架構、多機協同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展現出良好競爭力。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不僅是技術創新的體現,更是人類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探索。它承載著解放生產力、提升生活品質的願景,也伴隨著對產業結構、就業形態、社會倫理的重塑。唯有保持耐心,尊重技術規律,強化創新協同,才能行穩致遠。從賽場到市場,人形機器人蓄勢待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11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