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綠色技術賦能 應對用電高峰(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竇瀚洋 王 者 王欣悅

2025年08月21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浙江衢州,田園綜合體大棚上加裝光伏板,助力蘑菇種植實現綠色生產﹔山東濟南,辦公大樓通過集中供冷替代傳統空調,實現節能降本﹔重慶江津,工業園區以屋頂光伏和技術改造突破用電瓶頸……暑期是用電高峰期,各地採取多種靈活舉措,推動農業、工業、辦公等場景節能降耗,以綠色技術賦能生產。

  ——編  者

  

  浙江衢州——

  村企合作,光伏大棚育出“致富菇”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團石村的香滿亭花菇田園綜合體內,一排排現代化大棚覆蓋著光伏板,宛如一片藍色海洋。走進大棚,恆溫恆濕環境中,不少香菇正破棒而出。

  “這是一座‘菌光互補’的田園綜合體。”浙江香滿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佑存介紹,通過“棚上發電、棚下種菇”模式,帶動當地特色農業發展,結合研學、觀光、採摘等活動,進一步撬動鄉村旅游發展。

  “以前我們種菌菇,最怕極端天氣。”朱佑存說,“夏日高溫、冬日嚴寒,傳統大棚難以應對﹔也想過裝空調,但算下來成本太高。”

  像團石村一樣,龍游縣不少村庄都發展菌菇種植,溫度難控制、用電成本高成了共性問題。2023年起,當地逐漸探索出一套“菌光互補”的新模式——通過“企業主導、多方共投”模式,由供電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利用菌菇大棚頂部空間安裝光伏板,不僅能解決菌菇種植用電需求,還能提高土地效益。

  改造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作為團隊負責人,國網衢州供電公司政企客戶服務班客戶經理黃治廣說,部分村民對在大棚上安裝光伏板心存疑慮,“發電設備安不安全”“會不會影響光照”“發的電怎麼用,要不要交錢”……質疑聲、反對聲不少。

  “為了打消顧慮,技術團隊在大棚裡一待就是半個月,加固大棚結構,反復調試光伏板的安裝角度,確保既能高效發電,又不影響菌菇所需的光照。”黃治廣說,“所發電力除滿足生產需求外,剩余部分並網。”

  “光伏板就像給大棚打了把‘遮陽傘’,夏天棚內溫度比普通大棚低8至10攝氏度,光伏發電量不僅能滿足大棚內空調用電,7月還有680千瓦時余電並網,帶來額外收益。”團石村村民汪哲慶說。

  今年,田園綜合體又上線了更多智能化生產設備:基於物聯網的智慧農業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棚內溫濕度、光照及栽培基質水分,數據匯聚至雲平台﹔自動調節通風精准滴灌系統,不僅能節水,更讓菌菇生長環境波動控制在最小范圍,實現了品質與產量雙提升……

  朱佑存還將目光瞄准了研學游:“我們為孩子們量身定制了綠電體驗項目。從光伏發電到菌菇種植,再到冷鏈運輸,全程可視化展示,他們能更直觀地感受綠色能源帶來的變化。”

  

  山東濟南——

  集中供冷,辦公大樓不用裝空調

  8月的山東濟南,熱浪翻滾。上午8點半,明湖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職工王燕額頭滿是汗珠,快步進入歷下區中央商務區齊魯科技金融大廈大門。

  來到辦公室,王燕打開調節面板,將溫度設為26攝氏度。沒有嗡嗡的機器轟鳴,屋裡的溫度逐漸降了下來。“我們辦公樓沒有安裝空調,用的是集中供冷。”王燕說。

  什麼是集中供冷?集中供冷是在特定區域內設置集中制冷站,通過制出冷水或冷氣,轉移室內熱量,從而達到制冷效果。城市各處的能源站為集中供冷系統集中制備冷水,通過四通八達的地下管網輸送到各區域換冷站。用戶隻需調節室內的溫度控制面板,就能享受到清涼。

  中央商務區高樓林立,集中供冷如何實現?

  離開科技金融大廈,記者跟隨濟南能源集團所屬濟南市冷熱聯供有限公司工程師王志偉,來到中央商務區南部能源站。“地下流動的冷水從這裡源源不斷輸送到周邊的寫字樓。”王志偉介紹。

  2021年6月,中央商務區南部能源站建成,正式為轄區內的商業和辦公建筑用戶供冷。截至今年6月,該能源站已簽約中央商務區29個商業和辦公建筑,總用冷建筑面積近200萬平方米。

  走在地下20米深的供冷管道走廊,直徑1.2米的管道透著涼意。“管道裡是約6攝氏度的冷水,通過二次循環系統輸送到各棟建筑。”王志偉說。

  中央商務區南部能源站採用“冰蓄冷+水蓄熱”結合的模式,配備大焓差熱能充放機組,搭建跨季節蓄熱蓄冷池群。冬春季時,熱能充放機組消耗低谷電,產生熱水向外供熱,同時制取冷水和冰漿儲存在冷水池和蓄冰池﹔夏季用電高峰時,再利用冷水池和蓄冰池的冷資源。

  此外,濟南市冷熱聯供有限公司還自主研發冷熱聯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過物聯網和AI算法動態調節供能需求,實現源端與末端的精准匹配和遠程調控。

  “集中供冷,省錢還舒心。”明湖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靜介紹,集中供冷相比公司利用空調制冷節約10%以上的成本。

  王志偉也算了一筆賬:齊魯科技金融大廈供冷面積達5.54萬平方米,7月份集中供冷節能率達32%,減碳量可達48.68噸。

  2021年以來,濟南市集中供冷范圍已從最初的中央商務區試點,逐步擴大到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都市陽台、山大二院新院區等多個區域,總供冷面積達1000余萬平方米。

  

  重慶江津——

  開源節流,園區用能成本降下來

  烈日當空,重慶江津工業園區(白沙組團)武駿重慶光能有限公司的廠房屋頂上,一塊塊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過去一到夏天就愁眉苦臉,現在反而盼著大晴天。”武駿光能機電儀維保中心主任胡興棋說。前幾年,這家光伏玻璃生產企業經常面臨電荒,特別是夏季用電高峰,8條生產線只能運行一半。

  轉變發生在2024年初,企業自主投建的36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並網發電。“廠房屋頂鋪設光伏板約20萬平方米,近6.2萬塊。”胡興棋介紹,“光伏發電已佔企業總用電量的19%,現在所有產線再沒因限電停過工,不僅滿負荷運轉,富余的電還能賺錢。”今年1—7月,企業售電377萬千瓦時,僅此一項增收149萬余元。

  2024年7月,重慶市“百萬千瓦屋頂光伏”建設推進會在江津工業園區(白沙組團)舉辦。在園區引導下,已有41家企業使用光伏能源參與生產,總裝機容量達到79兆瓦。

  “園區正在謀劃推動整園屋頂光伏項目,預計明年實現屋頂光伏全覆蓋。”白沙工業園發展中心副主任張航說。

  在武駿光能的中控室,大屏上的數字閃爍變化。生產車間裡,1600攝氏度高溫的玻璃熔窯內噴吐著灼熱氣流。

  “這些煙氣過去是廢氣,現在可是寶貝。”胡興棋說,“熔窯煙氣被精准回收,引入回收鍋爐機組發電。”據介紹,熔窯每天產生22萬立方米余熱煙氣,回收利用后每小時可發電3800千瓦時。光伏“開源”與余熱利用“節流”之下,疊加設備更新,企業整體能耗下降了33%,年省電達4670萬千瓦時。

  距武駿光能3公裡的重慶華彬偉玻璃有限公司,今年投資引入一條輕量化日用玻璃窯爐自動酒瓶生產線。步入生產車間,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技改工作。“引入的天然氣窯爐及脫硝除塵設備,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公司生產副總經理上官石林介紹,“設備更新后,單位產品能耗可降低10%,生產效率提升10%,產品合格率提升5%。”

  “園區內光伏生產企業能耗高,是我們進行節能降耗的重點。”張航說,“園區還依托電網監管平台建立了能源監控管理體系,對園區用電情況進行實時監測預警,超限自動告警。”

  今年上半年,園區整體能耗同比下降約38%。“等新項目落地,還將降低企業用電、用氣成本30%以上。”張航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11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