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艱難時刻,兩千多名蘇聯飛行員來華阻擊日寇——
本報記者??王驍波??謝亞宏??肖新新
2025年08月18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展示的蘇聯援華航空隊老照片。左側照片為蘇聯援華航空隊成員為飛機裝彈,准備轟炸被日軍佔領的台北鬆山機場。右側照片為1938年中蘇空軍參加徐州會戰。 |
![]() |
舒斯特爾與米娜的結婚照。 |
![]() |
年輕時的波雷寧。 |
![]() |
斯柳薩列夫與女兒。 |
![]() |
2025年7月,俄羅斯民眾在莫斯科參觀“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圖片展。 |
![]()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展示蘇聯援華物資和武器。 |
![]() |
葉蓮娜在武漢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祭奠外祖父舒斯特爾。 |
![]() |
武漢市解放公園裡的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 |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刻,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參加蘇聯援華航空隊,在南京、武漢、重慶等地“鷹擊長空”,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許多飛行員獻出寶貴生命。
80多年后的今天,在南京、武漢、重慶等地為蘇聯援華航空隊建立的紀念碑前,時常有中外友好人士敬獻花束,緬懷用生命守護和平的英烈。蘇聯援華航空隊飛行員后代談及祖輩的英勇事跡時,無不為兩國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光榮歷史而自豪。
戰斗機大隊烈士舒斯特爾——
犧牲前一個月從武漢寄回家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湖北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公園東北角,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靜靜佇立。淡青色的花崗岩墓壁上,一塊塊白色石板錯落鑲嵌,上面鐫刻著蘇聯烈士們的名字。他們犧牲時,最年長的33歲,最年輕的24歲。
葉蓮娜來到刻有外祖父列夫·扎哈羅維奇·舒斯特爾名字的石板前,將一束紅色康乃馨和一張外祖父與外祖母米娜的結婚照輕輕放下,久久不願離去。這是她第一次來到武漢祭掃,雖然與犧牲於此的外祖父從未謀面,但武漢總讓她有種莫名的親切之感。
舒斯特爾出生於1914年,從飛行員學校畢業后進入蘇聯空軍柳別爾齊戰斗機大隊服役。1938年,他加入蘇聯援華航空隊,隨隊抵達武漢,編入蘇聯援華航空隊戰斗機大隊。當時,武漢正遭受日軍持續空襲,中國空軍在蘇聯援華航空隊配合下奮力抗擊,多次在武漢上空與日軍展開殊死激戰。
1938年2月18日,中國空軍以12分鐘擊落12架敵機的戰績,獲得了南京淪陷后中國空軍首次大規模勝利,粉碎了日軍的制空權神話。4月29日,日軍再度出動多架轟炸機和戰斗機進犯,妄圖摧毀中國空軍。中蘇兩國飛行員駕機升空,再次聯手取得對日空戰勝利,但舒斯特爾卻因與敵機相撞英勇犧牲。
“這是外祖父犧牲前一個月從武漢寄回的家書。”葉蓮娜拿出一張泛黃的信紙,上面寫滿了文字。舒斯特爾在信中對妻子米娜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要照顧好女兒,撫養她健康平安地長大成人。”葉蓮娜說,舒斯特爾犧牲后,外祖母將這封家書珍藏起來,獨自挑起家庭重擔,完成了丈夫的遺願。
訪問中國時,葉蓮娜將外祖父的家書原件、入黨批准文書、蘇聯紅旗勛章証書及結婚照等贈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臨行前,母親給我打電話說,這封家書已經陪伴她87年了,她決定讓我把它帶回武漢,帶去她父親曾經戰斗的地方,為傳承俄中友誼發揮更大作用。”葉蓮娜說。
“外祖父犧牲時,母親剛半歲。她對外祖父的全部記憶都在這封家書中,所以想起外祖父就會想到武漢。她反復囑咐我,一定要在武漢多拍些照片和視頻,讓她看一看外祖父曾為之死戰的城市現在怎麼樣了。”葉蓮娜說,相信看到如今既現代又美麗的武漢,母親一定會備感欣慰。
在武漢,葉蓮娜還拜訪了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設計師張良皋的女兒張眺。年逾七旬的張眺緊握葉蓮娜的手說:“您的外祖父為我們這座城市犧牲,我們十分感謝他!”葉蓮娜說:“我們也要謝謝您的父親!烈士墓見証了俄中兩國人民的友誼,我們俄羅斯人也會永遠保存這段記憶,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轟炸機大隊長波雷寧——
率28架戰機發動奇襲,回憶錄中寫下:“我深知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
“無論在蘇聯還是在中國,我父親都視死如歸,因為法西斯和軍國主義是我們共同的敵人。”在一場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主題活動上,“蘇聯英雄”、蘇聯空軍上將費奧多爾·彼得羅維奇·波雷寧之子彼得正給青少年講述蘇聯援華航空隊的故事,“對英雄最好的紀念,就是守護歷史真相。”
波雷寧出生於1906年,畢業於沃利斯克飛行員和航空技術員聯合理論學校、奧倫堡第三飛行員和飛行觀察員軍事學校等蘇聯空軍院校。1933年,他作為高級航空軍事顧問第一次到中國,與大批經驗豐富的蘇聯教員一起培訓中國飛行員。“中國學員都廢寢忘食鑽研飛行技巧,想盡快投身抗戰。”彼得說,父親與中國學員們結下了真摯友誼,也為他們積極報國的精神所打動。
1937年11月,波雷寧加入蘇聯援華航空隊,后來還擔任轟炸機大隊長。“我一直在等待這個機會。”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深知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彼得說,與父親同行的蘇聯飛行員們都滿懷斗志,隨時准備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正義事業獻出生命。1938年2月23日,波雷寧率轟炸機大隊28架戰機從漢口機場出發,奇襲被日軍佔領的台北鬆山機場,為蘇聯援華航空隊對日作戰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次任務風險巨大。為節省燃料、確保安全返航,他們長時間在5500米高空飛行,以極大的毅力克服缺氧和惡劣天氣等影響。”彼得說,轟炸機大隊在奇襲中摧毀約40架日軍飛機,並炸毀機庫、機坪和儲油罐等基礎設施,僅儲油罐內的航空燃料就可供日軍使用3年。當蘇聯飛行員安全返航回到駐地時,附近的中國軍民激動地沖他們歡呼,爭相上前與蘇聯飛行員擁抱。
1938年6月,波雷寧返回蘇聯,同年11月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此后,他投身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並立下赫赫戰功,1946年被授予空軍上將軍銜。
“我父親始終珍視與中國軍民一起浴血奮戰的寶貴經歷,時時告誡我們要銘記兩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犧牲。”彼得說,他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時常參與二戰主題活動,講述兩國並肩奮戰的光榮歷史。“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守和平正義。希望兩國年輕一代繼往開來,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共同奮斗。”
飛行中隊長斯柳薩列夫——
執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將戰機從伊爾庫茨克的工廠開到中國
“我的父親在戰火中與中國和中國人民結緣。我們要將俄中友誼與合作精神傳承下去。”娜塔莉婭展示著家中珍藏多年的獎狀,這張獎狀由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發給她的父親——“蘇聯英雄”、蘇聯空軍中將西多爾·瓦西裡耶維奇·斯柳薩列夫。
斯柳薩列夫與波雷寧一樣出生於1906年,他先后畢業於蘇聯紅軍航空兵列寧格勒軍事理論學校和A.F.米亞斯尼科夫第一軍事飛行學校,任飛行教員一段時間后,進入部隊服役,1938年5月加入蘇聯援華航空隊。“父親執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將戰機從伊爾庫茨克的工廠開到中國。”娜塔莉婭說,斯柳薩列夫在中國一邊負責訓練中國飛行員,一邊作為飛行中隊長投身對日作戰。在不到一年時間裡,他參與摧毀日軍艦艇70艘、飛機30架,讓日軍一度不敢在白天發動空襲。
“一次戰斗中,父親面罩的氧氣管被彈片割斷,在8000米的高空幾近失去意識,最后只能帶著機組迫降在一個陌生的村庄。”娜塔莉婭說,村民們發現他們是蘇聯飛行員后,迅速將飛機就地隱藏起來,並把他們帶到鎮上,組織集會表示感謝,之后又將他們藏在貨運列車中送到安全地區。“父親的面部遭受了嚴重凍傷,多虧當地醫生用中藥治療,才得以安然無恙。”
中國軍民向蘇聯飛行員施以援手的故事,多次出現在斯柳薩列夫撰寫的回憶錄中。不少蘇聯飛行員像他一樣,遇險后得到中國軍民積極救助,戰斗中犧牲的蘇聯飛行員也被中國人民深切緬懷。在他記錄的一場戰友葬禮中,中國軍民根據當地風俗為犧牲的蘇聯飛行員整夜守靈,第二天還在城內組織追悼會。人們在沉痛緬懷英雄的同時,激動地高呼友誼口號。
“父親后來轉移至蘭州駐防,獲得了與中國共產黨代表深入交流的機會,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堅決抗戰的決心和勇氣印象深刻。”娜塔莉婭說,新中國成立前后,斯柳薩列夫又多次往返於蘇聯與中國,助力新中國空軍發展,並參與抗美援朝戰爭,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勛章。
“防止二戰悲劇重演,捍衛戰后國際秩序,是我們的共同使命。”娜塔莉婭作為俄羅斯援華志願飛行員后代協會副主席,如今仍活躍在俄中友好一線。她推動協會與中方合作開展紀念活動,還創作了兩國飛行員共同抗擊日軍的劇本。她期待俄中藝術家合作創作更多藝術作品,銘記兩國人民並肩抗擊法西斯的歷史,守護共同的記憶和榮譽。
(本報記者強郁文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1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