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擁抱新技術,推行數智化,培育新技能

三名產業工人的轉型故事(民生一線)

本報記者??付明麗

2025年08月18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我國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壯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為產業工人的職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山西華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裝備制造領域的一家民營企業,總部位於山西省臨汾市。2018年以來,山西華翔集團改變粗放管理模式,引進精益管理系統,對生產車間3000多台設備數據進行毫秒級傳輸直採,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據測算,人均產量提升30%,減員最多的機加工產線人員減少90%。

  生產線減下來的工人去哪裡了?企業轉型的同時,勞動者如何轉型?記者走進山西華翔集團的華翔(洪洞)智能科技產業園,探訪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背后產業工人的轉型之路。

  60后工程師

  從質疑到認可,學會應用新技術

  近兩個月,山西華翔集團重工事業部技術部副部長、工程師郭凌冰正在帶領團隊設計一款V法鑄造模具。

  60后郭凌冰2001年入職山西華翔集團后,專注於V法鑄造工藝研究和產品開發。20多年來,郭凌冰見証了山西華翔集團逐步完成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級,他的工作方式也在隨之變化。

  “最開始手工畫圖紙,一套系統圖紙要畫一個月。后來有了二維、三維模型軟件。現在,一張圖紙任務拆解后,大家用線上系統協同作戰,通過模擬軟件優化工藝設計,降低試錯成本,效率提高不少。”郭凌冰介紹。

  剛開始推行數智平台的時候,很多人質疑,郭凌冰也不看好:“多年的工作習慣一下子變不過來,還要安裝不少軟件,就怕是‘花架子’。”

  數據不會騙人。數智系統運行第二年,集團效益實現兩位數增長,此后幾年也基本維持增長態勢。郭凌冰的認識也隨之改變。

  年初,山西華翔集團實現生產系統與人工智能的對接植入,基於數智化7年的海量數據,實現人工智能分析預警、提供決策建議。

  郭凌冰說:“以前不懂的就問有經驗的老師傅,或者從書上找答案,現在,人工智能也能提供參考。”

  現在,山西華翔集團正在規劃智能升級2.0戰略,實現人工智能從“工具”到“決策伙伴”的升級。山西華翔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支撐數智系統運行的關鍵是每一名職工,必須建立人才與系統共生機制,整體提升職工數字化技能水平。

  在這一過程中,郭凌冰對行業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一名工程師,以前更關注鑄造技術本身,現在要學會系統思維,提高跨部門協作能力,完善多學科知識結構,學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生產流程。”郭凌冰感嘆,“干到老,學到老,必須積極擁抱新技術。”

  80后廠長

  生產管理從“拼經驗”到“拼數據”

  一上班,華翔(洪洞)智能科技產業園法蘭工廠廠長郭永江第一時間通過日常經營目視化管理系統和人效管理系統,觀察前一天的生產情況。通過智能制造平台的數據分析,產品數量、質量、成本等情況一目了然。

  80后郭永江專科畢業后進入山西華翔集團,14年間從一名技術員做到廠長。“以前隻需要做好產品研發,現在樣樣都得組織協調。這幾年訂單多,365天不停產,生產管理面臨很大挑戰。”角色轉換和產能提升對郭永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剛開始,郭永江依賴經驗決策,但后來發現數據更能反映真實情況。生產效率數據反映哪些環節需要優化,庫存數據可以避免浪費。此外,以前無法預測設備什麼時候會壞、多久能修好,產能無法控制,現在通過數智系統,每台設備的狀況都能清楚記錄,有潛在問題自動預警,工廠第一時間排查檢修,故障率下降了50%。

  郭永江意識到:“必須熟練運用數據工具,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開始推行數智系統時,存在不少抵觸聲音。“工人如何和系統配合是個大問題。”郭永江介紹,數智系統需要錄入生產數據,相當於給工人增加工序,工人一旦錄入不及時或者輸錯,可能牽一發動全身。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工人們看到了數智系統的好處。比如,管理更加透明,工人們每天下班就能知道自己一天干了多少活、賺了多少錢﹔設備巡檢責任到人,清晰記錄哪台設備做了什麼維護、用了多長時間、每個環節耗時如何,可以直觀了解每名員工的技能短板,進行針對性培養。

  從“拼經驗”到“拼數據”,是山西華翔集團管理模式的一次重要升級。“數智系統就像一個‘智慧大腦’,決策更科學,員工執行力隨之提升,單條生產線工人數量也有縮減。”郭永江說。

  減下來的工人去哪裡了?“企業一直在擴產,他們經過培訓,大部分補充到新產線上從事設備操作、維護等,高學歷人才轉型為自動化工程師、系統運維工程師等。”山西華翔集團運營管理平台總監陳旗介紹。

  隨著數智轉型,山西華翔集團市場競爭力提升,不少世界500強企業主動尋求合作。訂單與產品類型增加、產業鏈延長,山西華翔集團新建曲軸工廠、活塞工廠、商用車零部件生產線等,拓展輕質合金、軍工、機器人等行業零部件生產,總產量從30萬噸提升到50多萬噸,職工從5000多人增加到6500多人。

  95后技術主管

  一線作業從“出蠻力”到“憑技能”

  早上8點,華翔(洪洞)智能科技產業園法蘭工廠技術主管李偉進廠巡線。“以前下發工藝需要用優盤拷貝到每個機床上,現在用電腦一鍵下發,設備運行情況能夠實時監測。”李偉介紹。

  95后李偉今年30歲,2016年大學畢業后進入山西華翔集團,從車床操作工做起,裝卸料、用檢具測量工件尺寸、調整刀具……每天重復這幾道工序。“那時候出蠻力打工,時間長了也覺得枯燥。”李偉回憶。

  入職第二年,法蘭工廠產線引入關節機器人,替代人工裝卸料。“剛看到這些設備覺得很新奇,但是學起來一頭霧水。”不會操作,李偉就跟著廠家技術人員記下操作要點,反復練習。一個月后,李偉基本掌握了操作技能。

  法蘭工廠產線先后經過4次迭代升級。產線迭代要求一線工人不僅要熟悉傳統加工工藝,還要懂工業互聯網和生產管理系統知識,能夠實時處理設備故障報警。李偉愛鑽研、肯吃苦,工作6年后成為技術主管。“企業的數智轉型讓我成長得很快。”李偉說。

  為響應政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號召,山西華翔集團每年招聘像李偉這樣的大學生50名以上,多的時候達120余名。為了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山西華翔集團新員工入職時簽訂“師帶徒”協議,從基礎操作知識到機床調試,再到生產線管理,系統培訓3個月才能正式上崗。

  數智轉型對工人的學歷、技能提出更高要求。2018年以來,山西華翔集團與臨汾市兩所高校合作,產教融合,每年培養近300名學生。“畢業時雙向選擇,企業給入職學生發放獎學金,報銷大學學費。”陳旗介紹。今年6月,山西華翔集團與山西電子科技學院合作成立華翔產業學院,通過訂單式、學徒式等模式培養人才。這種培養模式不僅滿足企業用人需求,還打響了“華翔工匠”臨汾市級勞務品牌,服務當地制造業轉型升級。

  臨汾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市開展數智賦能專項行動,將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等數字相關職業工種培訓納入政府補貼目錄。今年前7個月,全市共組織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4520人次。

  下一步,山西華翔集團將在生產線批量部署人工智能檢測設備。面對越來越智慧的生產線,李偉更加有危機感和進步的動力:“我會不斷提升技能,跟上轉型步伐,努力成為一名技術型產業工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13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