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以能源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辛保安

2025年08月18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年,能源電力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行業,要深入學習領會“兩山”理念的深刻內涵,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一、“兩山”理念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學指引

  “兩山”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蘊含著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証唯物主義思想。綠水青山既是生態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兩山”理念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歷史傳統一脈相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兩山”理念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通過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轉變“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使發展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另一方面,優美生態環境又能創造巨大經濟價值,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兩山”理念為全球發展提供具有中國智慧的公共產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兩山”理念倡導構建生命共同體,在實踐上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為各國協同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

  二、能源綠色轉型對建設高品質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2024年,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達378億噸,佔全球碳排放總量的85%以上。化石能源開發利用產生的甲烷佔人類活動甲烷排放量的1/3。同時,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對大氣、淡水、土壤、海洋等生態系統造成損害,如全球85%以上的大氣污染物來自化石能源燃燒和部分生物質能的低效使用。從我國看,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電力、工業、交通等領域,其中電力碳排放佔比約40%。煤炭、石油、天然氣開採利用加劇了我國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推動主體能源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以“兩山”理念為引領。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統籌能源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在生產消費各環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深入挖掘綠色能源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徑。

  二是以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為方向。能源生產應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可靠替代化石能源發電,實現生產清潔化﹔能源消費應大力推動以電能替代化石能源直接燃燒,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氣,實現消費電氣化﹔能源配置應加強電網互聯互通,以數字化、智能化為電網賦能,實現清潔能源廣域優化配置。

  三是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支撐。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以創新為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加快能源轉型的必然要求。要推動能源科技、產業、政策、機制、模式的全面創新,大幅提升能源全要素生產率,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賦能增效。

  三、踐行“兩山”理念,我國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清潔能源快速發展。過去20年,我國清潔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7.4%提升至19.7%,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從18.2%提升至36.8%。截至今年6月,全國發電總裝機36.5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佔比超過60%,較2005年提升37個百分點。

  二是降碳減污成效顯著。2023年全國單位發電量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37%,2006至2023年電力碳排放累計減少280多億噸。火電污染物排放強度較10年前下降95%以上,促進全國PM2.5平均濃度下降超過50%,有力守護了祖國的美麗藍天。

  三是發展與保護協同推進。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創新舉措。湖北神農架林區建設“光儲一體微電網”為金絲猴繁育提供綠電﹔三江源輸電鐵塔上為鳥類搭建“生命鳥巢”﹔遼寧50萬千瓦光伏“以光鎖沙”實現荒漠化有效治理﹔長江流域水電在開發中保護,為珍稀動植物重建家園。這些案例納入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四是技術創新突飛猛進。超超臨界煤電、百萬千瓦水電技術引領全球,晶硅—鈣鈦礦光伏電池效率突破34.8%,海上風電單機容量達到26兆瓦。建成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四代核電、首條35千伏公裡級超導輸電等一批示范工程。截至今年6月,投運45項特高壓交直流工程,跨省跨區輸電能力超過4億千瓦,智能電網技術居世界前列。

  五是政策機制持續完善。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頒布實施能源法,連續制定能源發展五年規劃。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和全球最大規模碳市場,2024年完成市場化交易電量6.2萬億千瓦時,綠電交易超2300億千瓦時,綠証交易4.5億個。

  四、加快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助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綠色科技與產業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我國能源發展還面臨不少挑戰,環境污染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實現“雙碳”目標任務艱巨。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電力保供與轉型壓力劇增,許多領域已進入“無人區”。迫切需要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加快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綠色根基。

  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面向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重大需求,突破高效光伏電池、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新型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復雜電網運行控制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數智感知、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技術與能源電力深度融合應用。

  二是持續推進產業創新。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能源電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培育能源與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構建綠色智能的新型能源產業體系。

  三是加快發展方式創新。大力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穩步可靠替代化石能源發電。預計“十五五”期間,我國年均新增風光發電2億至3億千瓦。加快能源消費電氣化,深度挖掘工業、交通、建筑、農業等領域電能替代潛力,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

  四是深入推進體制創新。建立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能源創新體系。優化“揭榜挂帥”等科研組織模式,完善評價激勵機制,讓更多優秀人才與創新成果脫穎而出。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持續完善市場規則和交易機制,形成綠色高效的能源市場體系。

  五是全面深化國際合作。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推動議題設置、貢獻中國方案,持續提升我國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面向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需求,開展新能源、儲能、電網、氫能等多領域合作,促進我國企業更好“走出去”。依托國際組織平台,積極開展能源電力國際標准制定,以國際標准為載體推動中國技術走向世界。

  (作者為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委員、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11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