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推進礦坑生態修復,實現多業態發展

礦坑“長出”城市公園(家鄉的山水能生金)

本報記者 白光迪

2025年08月18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南京湯山礦坑公園航拍。
  段傳龍攝

  核心閱讀

  曾因長期開山採石,江蘇南京市湯山山體植被遭到破壞。近年來,南京江寧區開展生態修復,在礦坑上建起城市公園,開發豐富消費業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從衛星雲圖上看,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湯山南麓,5處裸露的採石宕口清晰可見,灰白色的岩石間,就是如今的湯山礦坑公園。

  南京湯山有漫長的採石史,現存古採石場遺跡約43萬平方米。採石高峰期時,周邊開山採石企業就有56家,長期開山採石造成山體植被破壞、水體污染。2004年,採石場全面關停,然而造成的創傷難以恢復,在關停后的10多年裡,礦區雜草叢生、渣土遍地,崖壁落石、礦坑污水等問題依然存在。

  改變,發生在2017年。南京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正式啟動湯山礦坑公園的規劃設計和生態修復工作,一場蝶變拉開帷幕。

  精細施工,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修復

  以往,山體生態修復往往需要大角度削坡、填土、噴淋草籽。“這種方法雖然能較大程度實現復綠,但工程成本過高,還存在破壞地質的風險。”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寧分局地礦生態科副科長卜凱捷說,湯山礦坑公園項目最終決定以精細“手術”的方式設計施工,以加固穩定崖壁結構為主,不對山體做大面積修整。

  “我們在局部完成削坡4萬立方米,保証山體主體結構的穩定。”卜凱捷打了個比方,“如果將修復山體比作一台手術,削坡相當於切割掉壞死的組織。”

  湊近宕口,可以發現山體中間還存在錨杆,這些錨杆將一定區域內的圍岩加固,讓整個結構更為穩固牢靠。“我們還採用灌漿回填的方法,把水泥漿、化學漿液等通過壓力注入縫隙、孔洞或鬆散層中,提高岩體的整體強度和穩定性。”卜凱捷說。

  常年採石,礦坑區域出現土壤板結,有大量渣土和岩石混雜的情況,不利於植物生長。“我們採用土壤清運和地形重塑的方式,清運渣土15萬立方米,土石方挖填12萬立方米,宕口處區域平均抬高1.5米,改善土壤環境。”湯山度假區規劃資源科科長王增輝說。

  水也是礦坑生態修復的重要一環。“項目建設了宕口底部湖體、生態草溝、雨水花園、人工濕地以及生態滯留池等設施,源頭、路徑、末端三管齊下,全鏈條閉環治理。”王增輝介紹,在美化景觀的同時,公園構建起較為完整的水源涵養、水體自然淨化的系統。

  此外,園內不時可見由碎石和枯葉堆砌而成的草垛,填充著摻有本土植物種子的土壤。“這是為恢復礦坑內生物多樣性而建設,不僅為公園增添了自然元素,也為動物們提供了食物和棲息之所。”王增輝告訴記者,目前,公園內能觀測到好幾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科學開發,結合礦坑特點建設城市公園

  在生態修復工作啟動前,湯山度假區成立礦坑公園規劃設計和生態修復項目專家團隊,經歷多次溝通研究,片區最終被定位為開放共享的市民公園、具有場景張力的城市公園、創新體驗的活力公園、以山為幕的特色礦坑體驗公園。

  “我們在生態修復的同時,增加科教娛樂、溫泉體驗及親子活動等商業配套內容。”礦坑公園運營負責人芮鵬介紹,公園目前已經引入餐廳、咖啡廳、書店等業態,還建造了礦野拾趣無動力樂園、大凹劇場、露營基地等設施。

  公園中心地區的礦野拾趣樂園,原來為採石場堆放廢料的區域。“根據現場條件,在恢復水文生態和加固山坡的基礎上,我們把滑梯、蹦床等設施組合在一起,結合礦山文化元素,形成礦坑特點鮮明的休閑場所。”芮鵬說。

  其實,經濟回報豐厚的項目,礦坑公園接觸過不少。開園第二年,一家經營攀岩運動的企業找到園方,希望能夠在3號宕口大凹劇場西南側打造大型攀岩運動體驗項目,並提出相當優渥的投資條件。

  “該項目提出需在山體上加裝大量外力構件,然而,改變岩體受力結構,會對岩體的穩定性造成影響,我們果斷拒絕。”芮鵬回憶,面對經濟利益,礦坑公園堅持生態優先從未動搖,“礦坑公園在具體商業項目選擇上,必須符合生態環境友好的具體要求。”

  打造豐富消費業態,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2019年開園以來,礦坑公園已接待游客600余萬人次。其中,無動力樂園、卡丁車、伴山營地及餐飲等消費性項目2024年全年總營收約16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

  文化留存,加強地質科普保留歷史印記

  “老朋友啊,我又來看你了。”79歲的張克發倚靠著1號宕口的山體,撫摸著灰白色的岩體說。

  張克發曾經是一名採石工,“原先覺得隻有石頭值錢,現在發現是生態值錢。”張克發一一介紹著公園的設施,一群拿著地質科普手冊的小學生從他身邊走過。

  “礦坑公園已經成為江寧區十大研學基地之一,孩子們可以在公園中了解地質運動、化石形成的相關知識。”江寧區全域旅游服務中心副主任嵇書靜說。

  舊磚窯廠改造成的書店、鏽鋼板搭建的盤旋而上的天空廊道、彎曲鏽鋼管形狀的路燈、岩石狀的地燈……“我們希望通過多種形式呈現城市工業化發展的歷史印記。”湯山度假區管理辦公室主任祁林說。

  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不少當地人返鄉創業。2019年,市民李雲辭去在南京市區的工作,回到家鄉開了一家土菜館。

  “紅燒海雜魚和菊葉蛋湯來了!”晚上,李雲在店裡忙前忙后,顧客們談論著礦坑公園裡的趣事﹔遠處的大凹劇場裡,一部電影正在上映,光影效果很酷炫……礦坑公園在建設中不斷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也在延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11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