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呵護綠飯碗 擦亮金名片(連線評論員)

2025年08月18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對話人:

  崔  妍  本報評論員

  安華祎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

  

  崔妍:前不久,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全面合龍。從高空俯瞰,這條全長1856公裡的防沙阻沙帶,猶如一條蜿蜒的“綠色長城”。以草方格穩住流沙,再種梭梭等耐旱沙生植物,配合生物治沙技術,“綠色長城”背后是立體式防沙治沙體系。從單純植樹,到立體防沙,內蒙古在防沙治沙實踐中,如何生動運用了黨的創新理論?

  安華祎:一是增強創新意識。先看技術創新,探索適合極度干旱地區飛播造林的技術模式,創新微創氣流造林法、甘草平移種植等新技術,全面推廣應用智能沙障鋪設機械等新裝備……機械化作業、智慧化治理,是有效阻截三大沙漠外緣流沙擴散蔓延的關鍵。再看制度創新,設立防沙治沙基金,構建區域聯動、齊抓共管的聯防聯治機制,探索以路治沙等模式……制度體系形成一張網,牢牢“抓”住黃沙。

  二是強化辯証思維。風是致因,也是資源。立足風光資源和“沙戈荒”土地資源優勢,內蒙古將光伏發電與沙漠治理巧妙結合,把打攻堅戰與發展新能源有機結合起來,部署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促進了增綠、增能、增收多贏。

  三是堅持系統觀念。沙漠橫亙多省市,防沙治沙也不能單打獨斗,需要抱團共進。省級層面,我們與寧夏在毛烏素沙地208公裡關聯區開展荒漠化防治,與甘肅簽署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與遼寧共同建設防護林帶,打造聯防聯治示范區。市級層面,沿黃5盟市簽署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域聯防聯治合作協議,攜手阻擊流沙入黃。握指成拳、齊抓共管,構建了大范圍、多層次的聯防聯治網絡,凝聚縛沙合力。

  崔妍:從“單兵作戰”到“系統集成”,內蒙古的治沙實踐折射出我國生態治理的現代化轉型。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若要治沙,就不能隻談治沙,必須對生態系統整體施治。

  安華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各要素彼此依存、相互促進。護林,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大興安嶺“挂斧停鋸”﹔護草,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工程,讓廣袤草原“休養生息”﹔治水,深入實施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治沙,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順利推進……內蒙古以“一盤棋”思維,書寫生態答卷。

  崔妍:防沙治沙不能靠政府唱“獨角戲”,也要奏好全民“大合唱”。如何讓生態“看客”變治沙“主角”?

  安華祎:全民參與是防沙治沙的內生動力源。我們積極探索建立“以國家投入為主、地方配套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成立內蒙古自治區防沙治沙基金會,拓展防沙治沙投融資渠道,鼓勵、引導、倡議社會各界通過出資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集中財力支持重點區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

  群眾不乏熱情,但也需要“綠色獲得感”。比如,推動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推廣以工代賑、以獎代補、“合作社+管護”等機制,拓寬參與渠道。更多人嘗到綠色福祉的“甜頭”,就會更加認同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持久內生動力。

  崔妍: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內蒙古要“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的有益探索,既是一場科技與智慧引領的綠色革命,也是一項制度與民心交織的系統工程。保護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內蒙古重任在肩。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以綠生金”,內蒙古在實踐中如何理解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辯証關系?

  安華祎: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拓寬“以綠生金”“養綠引金”“點綠成金”的渠道……今天的內蒙古,越是呵護生態資源這個“綠飯碗”,越能擦亮高質量發展的“金名片”。

  融入全國發展大局,內蒙古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頭,扎實推進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以“保”厚植綠色發展底色,以“治”夯實綠色發展基礎,以“轉”提升綠色發展質效。立足新起點,把握時與勢,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讓更多生態“含綠量”與發展“含金量”相得益彰,就一定能為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作出更多貢獻,繪就更加壯美的圖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