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容海
2025年08月18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一張植被圖可以反映一個地區植物群落的狀況,是做好保護和發展工作的一個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很難,繪制一張小范圍的植被圖,都需要大團隊做野外調查、反復驗証。為青藏高原繪制植被圖,難度更超乎想象。
這超乎想象的難題,被我們團隊攻克了。今年6月,我們發布《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系圖(1︰500000)》。這張目前我國精度最高的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圖,精細刻畫了65種植物群系或群系組的空間分布格局。
青藏高原是有草地植被圖的,為何又要繪制?近幾十年,青藏高原在變暖、變濕、變綠。具體綠在哪裡?是優質牧草還是雜草?之前的圖無法給出准確答案。3.7萬多個野外調查樣點支撐的新圖,為青藏高原變暖、變濕的趨勢提供植被地理學証據,進一步夯實了保護和發展的根基。
我們的圖“新”在哪?不隻在描繪新變化,繪圖方法也新。傳統的制圖方法主要靠專家經驗和一次次跑野外。我們運用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技術訓練出“植物識別專家”,將“鐵腳板”帶回的一手數據和衛星獲取的海量特征都“喂”給它,讓它分析不同植物的群落特征、產草能力、生長節律等。“專家”速度快,還能發現人眼很難發現的復雜規律。技術更新,為科研的與時俱進增添了新動能。
技術固然有益,但扎根現實土壤,科研才不會脫離實際。我主要負責“數據翻譯”“AI訓練”,雖然看起來是“實驗室中的崗位”,卻也多次登上高原實地調查。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走幾步路就喘得像剛跑完百米。但實地調查是必要的。科研的生命力在於科學性、現實性,必須從土壤中汲取滋養。實地感受草地植被的特點、測量數據,有助於對它們在衛星數據裡呈現的特點有更深思考。
最難忘的是去三江源。剛開始,看著一條條河流和周圍波光粼粼的水潭,興致很高。越往遠走,寒氣越從腳底往上躥,再疊加高反,我頭痛欲裂。在團隊照顧下緩了片刻,我咬牙堅持完成了剩下的任務。困難再大,也挫不滅把這張圖畫准畫好的決心。實驗室外、廣袤大地,也是科研工作者的“戰場”。
青年是科研的有生力量。這些年,越來越多青年學子加入我們的團隊,他們充滿活力、敢想敢做。為了用上最新的深度學習技術,同學們主動自學並調研。在相關參考很少的情況下,同學們自發組成小分隊,自學框架、編寫代碼、自主建模、測試優化,全憑一股子闖勁,為后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主動用自己的才學解決“老大難”問題,生動印証青年是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力量。我國千千萬萬個科研團隊中,我們只是普通的一個。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勇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青春正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奮力書寫青春篇章,我有自己的理解:作為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甘於做胸懷“國之大者”的磚。不求華麗的外表、不求顯赫的聲名,而是穩穩地扎在關系國家長遠戰略的基礎性工作裡。我們凝心聚力繪好了這張植被圖,做好了這件“別人短期內不必重復做”的事,使得別人能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做更多事。讓科技事業的大廈更高、更穩,這便是“基礎”的價值、“磚”的意義。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本報記者黃超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