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夕
劉曙光
2025年05月16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確定每年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1978年,多國開始組織相關活動。48年來,國際博物館日從一個意在吸引社會和公眾對博物館事業了解、參與並關注的全球性行業節日,逐漸演變為一個博物館人向社會和公眾“主動告白”博物館參與社會文化生活、承擔社會職責的宣示活動。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樣一個頗有憂患意識的話題,不僅表明博物館行業對國際局勢持續復雜化的焦慮,以及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進步的驚嘆,還再次反映出博物館人對自身與所處社會環境緊密關聯的強烈意識,以及聯合更廣泛的跨地域、跨專業力量,共同承擔保護傳承人類文明和文化遺產重要使命的堅定決心。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秩序進入劇烈動蕩和深刻調整期,各國博物館積極採取適應性和創新性舉措,從實踐、理論研究、行業標准建設等角度努力實現未來博物館發展願景。
國際博物館協會已基本完成修訂《博物館職業道德准則》(以下簡稱《准則》),以反映當下的“博物館價值觀”。《准則》除延續規范博物館傳統職能(如收藏、展覽、研究、教育等)外,還添加了促進多元化、提升社會關注度、承擔可持續發展使命與發揮領導力等內容。例如,《准則》明確提出博物館是具有社會責任的機構,應關注不同社會群體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加強可及性和包容性,促進博物館多元化與可持續化發展,以更好地服務社會。
世界各地博物館爭相做出的探索實踐,是推動《准則》修訂的源源動力。美國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位於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開創了多種面向不同社群的文化和科學項目。該館展出一座在新西蘭毛利文化傳統中被視為神聖之地的毛利人聚會所。館方與毛利社群合作,邀請他們在這裡舉辦傳統慶典和公共文化交流活動,使這座“活態展品”成為社群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目前新西蘭境外僅有的三座毛利人聚會房屋之一。
坐落於加勒比海的旅游勝地安提瓜和巴布達群島,致力於挖掘並展現鮮為人知的本土歷史,而不僅僅是西方殖民者的航海冒險故事。2023年,該地設立了安提瓜和巴布達遺產信托基金,專注修復歷史遺址,探尋群島歷史故事,並為當地青年提供遺產保護培訓和就業機會,旨在“培養明日的遺產保護領導者”,打造真正屬於本地社群的博物館。
科技與社會的快速變化讓全球博物館行業面臨各種新挑戰,同時也為博物館帶來新機遇,激發新思考。相比以往,博物館更加活躍地在全球視野中展現自身的專業形象和社會擔當。曾經看似“保守”“傳統”的博物館,正在成為擁抱理念和技術創新變革的先驅者。今天的博物館,不僅為多元社會公眾提供可及的文化體驗場所,還為塑造可持續的未來社會貢獻著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以法國為例,負責管理全法百余處古跡遺址和博物館的法國國家古跡中心,多年來持續孵化初創文化科技產業,鼓勵博物館和遺產地為創新技術或方案提供“試驗場”,將虛擬現實、三維建模、動作捕捉、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展覽、科研和遺產保護工作。例如在楓丹白露、巴黎古監獄等地,使用手持可移動增強現實導覽設備,能夠以實景為基礎模擬展示遺址原貌。法國海軍府博物館則應用三維聲景系統,通過可佩戴設備實時感應觀眾移動路線和頭部動作,激活環境音效和富有故事性的講解,營造觀展的沉浸式體驗。
中國博物館界是國際博物館網絡的重要成員和負責任的合作伙伴,遵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導向、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有效參與國際博物館行業熱點議題,為推動文化交流、豐富文化內涵、促進民族間相互理解、合作與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和文化力量。自2013年起,中國博物館協會聯合故宮博物院,協同國際博協在北京建設了“國際博物館培訓中心”,至今已成功舉辦16期常規培訓班和1期非洲特別培訓班,學員覆蓋6大洲的75個國家,受到廣泛贊譽。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留下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創新性推動博物館國際交流合作,貼近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文化習慣與心理規律,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文化版圖中的深度和廣度。
(作者為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6日 1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