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08:23 來源:中國軍網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是我軍各支部隊重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供給地,更是開展廣泛的敵后游擊戰爭所必不可少的戰略基地。山東地區地處太行山以東,是京津冀一帶重要的南方門戶,同時又和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相連,戰略地位極其重要。1937年10月,侵華日軍入侵山東,並很快佔領大部分地區,對當地人民群眾造成極大危害,並對抗戰全局造成不利影響。為扭轉山東地區的抗戰形勢,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山東抗日根據地逐步建立,並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加強黨的建設,擴大抗日武裝
近代以來,山東地區屢遭列強和封建勢力壓迫,當地人民曾多次起義,積累了豐富的武裝斗爭經驗。面對侵華日軍的種種暴行,山東多地掀起廣泛的抗日游擊戰爭,頻繁地破壞日偽軍交通線,摧毀偽政權、偽組織,地區性的抗日武裝力量也在這過程中不斷壯大。然而,由於缺乏統一領導和必要協同,這些武裝力量對敵人造成的殺傷有限,也很難保証自身安全。
1938年4月,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前往延安匯報工作,期間,就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建議,向山東地區派遣干部和主力部隊,統一領導本地區的抗日斗爭,增強山東抗戰的骨干力量。黎玉的建議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當年5月,即派遣陝甘寧邊區區委書記郭洪濤率領50余名干部趕赴山東,組建新的山東省委,后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在完善組織的過程中,邊區省委結合山東的實際情況,擬訂了“發展山東游擊戰爭,在全省范圍內建立抗日根據地”計劃,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實現從分散到集中、從弱小到強大的飛躍。
民無兵不安。雖然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組織建設步伐很快,但邊區省委所轄部隊多為本地區地方武裝,存在編制混亂、武器落后、戰法單一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山東抗戰形勢的發展。1938年9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針對敵軍在華北的作戰企圖,毛澤東同志提出要“派兵去山東”,以實現“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目標。11月25日,中央決定派遣羅榮桓率第115師師部及第343旅主力前往山東、淮北一帶,以增強這一地區的抗戰力量。經過3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這支以第115師為主組建的八路軍東進支隊5000余人到達鄆城一帶。當地群眾得知消息后,自發組織歡迎慰問,稱這支部隊是“從平型關過來的老八路”,山東軍民抗戰實力和信心進一步增強。
創新戰略戰法,抗擊日偽頑敵
由於山東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侵華日軍一直把控制山東作為華北地區作戰的主要目標。尤其是在1941年7月,岡村寧次調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后,隨即加緊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進犯。11月2日,敵軍一次性出動5萬余人,向中共山東分局、第115師和山東縱隊等重要領導機關所在的魯中地區實施“掃蕩”,妄圖徹底消滅山東地區的抗戰領導力量。面對敵人大規模的瘋狂進攻,我軍指戰員臨危不亂、創新戰法,上演了一出“無聲突圍”的好戲。
11月5日,敵軍從臨沂、費縣、蒙陰一帶出發,採取多路同步出擊戰法,對魯中地區實施“鐵壁合圍”。在敵人步步緊逼下,羅榮桓、朱瑞等主要領導冷靜分析敵情和戰場態勢,認為根據地北面、東面和西面均有敵人設伏,如果力戰突圍,即使成功也會損失不小。南面雖是敵軍此次“掃蕩”的大本營,但在這個方向上的多數部隊正急於向我軍縱深開進,必然造成后方空虛的情況。經過研究,羅榮桓等人決定先率領部隊向敵人的大本營方向突圍,待跳出包圍圈之后再折向西南山區,以保存我軍有生力量。
天黑之后,羅榮桓親自率領部分機關人員和1個連的兵力為先導,從日偽軍的戰斗結合部實施迂回穿插,連續突破敵人3道封鎖線。整個過程未發一槍、未損一人,讓隨軍的德國記者漢斯·希伯大為驚嘆,並撰寫新聞報道《無聲的戰斗》,記錄了這場經典的突圍行動。
在山東地區,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除了要應對日偽軍“掃蕩”外,還要承受來自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威脅。1943年4月,蔣介石以調整全國抗戰部署為由,任命李仙洲為第28集團軍總司令兼蘇豫皖第1路挺進軍總指揮,默許其向魯南地區進犯,對我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頑軍此舉引起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區的高度重視,但為了不破壞華北抗日大局,我軍依然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盡量與李仙洲部保持聯系,發動其積極抗日。然而,李仙洲打著“驅逐逆流,收復失地”的旗號,不斷進犯我軍根據地,其第142師甚至進入魯中地區,已經嚴重威脅到我黨政軍的領導機關。為打擊敵人囂張氣焰,在中共山東分局統一部署下,魯南軍區集中優勢兵力於同年8月17日奇襲敵軍四開山駐地,俘虜敵團長以下300余人。同時,在冀魯豫軍區協同打擊下,李仙洲部損失慘重,最終退回皖北老巢。山東抗日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
堅持人才引領,強化后方建設
山東抗日根據地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視后方建設,尤其注重培養被裝、財務、醫療、兵工等優秀人才,使其成為根據地后方建設的骨干力量。
自1941年起,日偽軍加強了對根據地的“掃蕩”和“蠶食”,並進行規模空前的經濟封鎖。我軍諸如軍裝、藥品、武器、彈藥等作戰急需物資嚴重缺乏,在運輸補充受阻的情況下,中共山東分局決心自力更生,努力實現物資自給自足,以持續保障作戰行動。當時,魯南軍區被服廠是根據地的一個重點軍裝生產廠家,建立之初,隻有1台縫紉機和十幾名工人。在受領軍裝生產任務之后,該廠廣泛動員駐地群眾參與生產,並通過以老帶新、勞動競賽等方式培養大批制衣工人、提高生產效率。至1944年,這家被服廠已經擁有400余名熟練工,不僅可以滿足部隊被裝需求,還能承接民品生產任務支援民生需求,較好地保障了部隊作戰和生活需要。
相比制作被裝,培養合格醫療衛生人員和兵工技術人員的難度較大:一是這兩個領域的技術含量較高,需要教練員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展開教學﹔二是培訓這兩類人員所需的資金、物料較多,且培訓周期較長,難以適應緊張的抗戰斗爭環境。為解決這一難題,中共山東分局從自身實際出發,廣泛採取專家指導、短期輪訓、在職訓練等方式,大力培養人才。比如,1943年秋,國際友人、泌尿外科專家羅生特帶領一個醫療小組來到山東,軍區衛生部專門聘請他擔任部裡的技術顧問。羅生特在接診之余堅持每周給駐地醫務人員授課,大幅提高了軍區醫院的診療水平。廣大兵工人員以“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為宗旨,發揮群眾智慧,自主仿制、創新工業生產設備,並積極推動兵工廠擴建發展,只要技術人員成熟一批,就馬上設立新廠、提高產量。至1944年,山東軍區已經擁有28個兵工廠,每年可生產手榴彈60余萬枚和大量輕武器彈藥,為奪取抗戰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戰時期我黨領導的五大戰略區之一,根據地東臨黃海、渤海,北達天津,南接隴海路,西到津浦路,包括山東大部和河北、江蘇的一部分地區。到抗戰結束時,山東抗日根據地已擁有正規部隊27萬余人,地方武裝和民兵近200萬人,與敵作戰2.6萬余次,殲滅日偽軍53萬人,解放了80余座城市。抗戰勝利后,山東抗日根據地又成為我黨我軍進軍東北、解放全中國關乎前途命運的重要前進基地。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山東抗日根據地:“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佔和包圍了。隻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佔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李夢蝶 周 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