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30日15:59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武暉(小名:鐵鎖),1954年12月出生,梁家河村民。1971年成為民辦教師,1973年進入延安師范學校學習,畢業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2015年退休。
採 訪 組:本報記者 邱 然 黃 珊 陳 思 等
採訪日期:2016年12月28日
採訪地點:陝西省延川縣賓館
採訪組:請您具體講一講,習近平所做的惠民實事有哪些?
武暉:陝北的良田不足,是在山上種植糧食,廣種薄收,農民做了很多無用功,受了很多苦,但是一年下來糧食還是很有限。所以打淤地壩非常重要。淤地壩的位置都在山溝裡,山水流下來,淤地壩能把水分保持住,糧食產量自然就高。所以近平當時非常重視打壩,重視農田基本建設。
近平解決了當時陝北農村老大難的燃料問題。那個時候,因為植被稀疏,我們陝北農村砍柴難,做飯、取暖、照明都成了難題。所以近平一直在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一開始近平說想搞沼氣的時候,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支持。近平到四川去學習沼氣技術,回來以后親自試驗,建起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並點火成功,這種情況下,對於辦沼氣就沒有社員反對了。說老實話,農民是最實際的,他看到了,得到實惠了,他才接受。你講再多道理,什麼前景,什麼展望,他們不一定接受。必須身體力行,給他們做出樣子來。從這以后,沼氣得到大面積普及,解決了困擾我們這個地區多年的燃料不足問題。
沼氣池裡的沼液可以作為肥料施在農田裡,比一般的糞肥肥力要大得多。我們村曾經試驗過,專門選一塊地方施沼液,等到庄稼長起來,明顯就比施糞肥的庄稼長得茂盛,到收獲的時候,產量也更高。
近平當支書以后,還給村裡辦了個代銷點,這個也是為了方便社員生活辦的。社員想買點日用品,比如煤油、洋火、肥皂,要等到逢集的時候跑到文安驛的供銷社去,要提前請一天假,趕著去,趕著回,很多時間都浪費了。有了代銷點,村裡把農民需要的東西備齊,農民走幾分鐘路就能到代銷點,買到需要的東西,后來就越來越靈活了,社員還可以賒賬,或者拿雞蛋去換。比如一斤煤油,用四五個雞蛋就能換到。
鐵業社也是近平辦的一件大好事。近平把會打鐵的社員組織起來,實施定額管理,比如,每個鐵匠一天打三把老镢(陝北方言,镢頭),就給他10個工分。超出了三把,就給予獎勵,完不成任務就要扣除相應的工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當時延川各個大隊普遍沒有副業,沒有副業就沒有資金。我們鐵業社把那些鋤頭、老镢、鐮刀生產出來,社員用不完的,就送到文安驛供銷社代銷。賣了錢之后,扣除成本,剩下的錢就是村裡的集體收入。村裡得實惠,還可以給鐵匠分成,比如一件工具賣了三塊錢,就可以獎勵鐵匠一毛、兩毛的。整個鐵業社的規劃、管理、分配方法都是近平制定的,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管理方式。從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近平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於為民辦事,有一套方法和技巧。
農活的勞動強度很大,對於婦女來說就更是極大的負擔。婦女家務繁忙,不僅要上山干活掙工分,在家還要做飯,還要縫衣服,還要照看娃娃。那個時候的農村,孩子一個接一個地生,一個比一個大一兩歲,一到吃飯的時候坐一排,都搶著吃,照顧孩子確實非常辛苦。到晚上,男人和孩子都睡覺了,婦女還不能睡覺,拿起衣服,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縫縫補補。
有一次,近平跟我聊起陝北農民生活的事情,他說:“為啥農村生活苦?為啥婦女那麼勞累?有一個原因就是生的娃娃太多了。”我說:“是啊,我們兄弟姊妹七個,都不算多的。”近平說:“生的孩子多,農民負擔就重,婦女的勞累就更多,農村的年輕人還是應該少生娃娃,把娃娃養好。”可見,那個時候近平就有了優生優育,減輕婦女負擔的思想。
近平看到農村婦女這麼辛苦,他就在這方面動了腦子。他搞的縫紉社主要是為婦女著想。農民衣服磨損得快,婦女白天干完活,晚上還要在煤油燈下縫縫補補。近平找了我們后隊的一個叫雷琴的婦女,她的縫紉手藝好,專門在縫紉社縫補衣服、做衣服,其他的婦女就可以上山勞動,晚上也不用在煤油燈下熬夜縫補衣服了。近平還制定了一個規則:社員可以用工分來支付裁縫的報酬,比如,一個社員一天的工分是10分,就可以用這個工分來做衣服,做一件上衣用5分,做一件下衣用2分。而裁縫做得越多,所得的工分就越多。這樣既解放了婦女勞動力,又解決了村裡人日常的需求。
近平還給我們村打了一口深水井。在這之前,前隊沒有水井,吃的都是泛水井裡的水,非常不便,水質也不好。並且,當時前隊有一塊地種蔬菜,但是蔬菜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僅靠挑水來澆菜,勞動量太大。近平跟村裡研究,就決定在菜地旁邊打一個井。打井的時候,近平親自下到井裡,站在冰水裡面挖泥土和石頭。這口井打成以后,同時解決了村裡人喝水和菜地灌溉的問題,現在村裡安了自來水,也是用的這口井裡的水。
近平還給村裡辦了一個磨坊。為啥要搞這個磨坊?那時候,毛驢是陝北很重要的運輸工具,大多時候要運東西,要馱著糞上山,那時候毛驢很少,經常不夠用,社員經常為爭毛驢爭吵。如果用毛驢推,從早上推到下午才能磨二三十斤糧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