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30日15:53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趙華安 張春富(曾用名張春福)二人均為北京市八一學校學生,1969年1月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趙華安,1953年生,1970年底入伍,退休前在海澱區市政園林局工作。張春富,1952年生,1971年在延川縣永平鎮政府參加工作,2012年退休。
採 訪 組:本報記者 邱 然 黃 珊 陳 思 等
採訪日期:2016年6月6日
採訪地點:中央黨校電視台演播室
採訪組:趙華安、張春富同志,你們是和習近平同一批到梁家河下鄉插隊的知青,對當年的情況有不少了解。請講一講當年知青下鄉的情況。
趙華安:知青下鄉是毛主席當時一個戰略部署。“文革”時期,很多單位都無法正常工作,就業崗位非常有限,而當時城市青年學生的狀況是,畢業生特別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那時候,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說讓我們下鄉插隊,我們就毫不猶豫地去。
我們與習近平同一批從北京去的梁家河。當時習近平、雷平生、戴明、王燕生、楊京生被分到二隊,他們這個隊是“后隊”。我和張春富被分到一隊,是“前隊”。當時梁家河村子很小,總共就兩個生產隊。
張春富:是的。毛主席在全國人民心中有崇高威望,他老人家說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回過頭看,知青下鄉對廣大農村有很多好處:我們知青給農村帶去了新鮮事物,有比較先進的生活方式,還有科學文化知識。另外,知青返城后對插隊的地方念念不忘,經常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鄉們的生活水平。
下鄉對我們知青自身也有很多好處:我們在農村鍛煉了生存能力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更加深入理解了國家的現實狀況和最基層農民的生存狀態,這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深刻影響和啟迪。
採訪組:你們從北京到梁家河,一路上的情況是怎樣的?
趙華安:我們在北京火車站乘坐知青專列離京。那是一列綠皮火車,還是那種燒煤的蒸汽機火車頭。火車上的知青很多,車上的知青和站台上送站的親友們都掉眼淚。
我們坐火車一路到了陝西銅川,在銅川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起來,又坐軍用卡車往延安去。卡車路上開得很慢,時速也就40公裡左右,主要是因為當時路況不好,車斗裡坐了很多人。到了延安,我們又休息了一個晚上,再坐卡車經過延川縣到了文安驛公社。我們一下車,就看到當地來接我們的老鄉。梁家河來了差不多二十個人,幫助我們背行李,領我們回村。
採訪組:從北京大城市到陝北農村生活,你們一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吧?
趙華安:從首都到農村,生活差異很大,一開始確實很不適應。窯洞裡到處都是虱子、跳蚤、臭虫,我們在炕席下面撒66粉、敵百虫等一些藥粉,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還是被咬得全身都起包。
有時候窯洞裡面還會進來蠍子、蛇之類的東西。我被蠍子蜇過一次,小腿腫了好幾天,后來還是老鄉告訴我一個偏方才治好了。老鄉特別真誠朴實,他們也充滿智慧。我們當時有個什麼頭痛腦熱的,老鄉就告訴我們偏方,幫我們治病。我有一次上火,嗓子又紅又腫,都說不出話來了,老鄉教我一個偏方,把煮熟的雞蛋在水井裡冰一夜,第二天吃下去,還真治好了這個病。
採訪組:我聽別人說起過,有一次習近平晚上去挑水,回來煮飯吃完之后發現裡面有一條蛇?這個事情你們知道嗎?
趙華安:具體這個事情我不清楚,但這樣的事情在窯洞裡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我們住的窯洞裡面有時候會進來蛇,這是因為當時的窯洞都是土窯,冬暖夏涼,蛇就喜歡往裡鑽。我記得有天晚上下著大雨,我們房東的孩子王新平來叫我們:“你們趕緊來幫個忙,我們家進來一條蛇,就在我們炕上呢!”我跑上去一看,好長的一條蛇,有一米五長,還是一條紅色的花蛇,正在他家炕上盤著,蛇頭伸在外面,吐著信子,十分嚇人。王新平的家人都嚇得躲在了灶台后面。我當時什麼也沒想,就趕緊拿了一條被子給蛇給捂住了。我想把它打死算了,省得再跑出來嚇人。王新平的家人說這東西有靈性,不要打死它,還是把它放走吧。我就冒著大雨拎著蛇走了好久的路,把它扔到了一個溝裡頭。經過這一件事情,老鄉和我們的感情更親了。王新平一家人把我當成自己家人,對我們特別好。那時候農村都很窮,吃不上什麼東西,他們平時有什麼吃食都會叫我去。王新平現在還和我們保持聯系,仍然像一家人一樣來往。他來北京玩,我都是請他住在家裡。
採訪組:請你們講一講在梁家河生活和勞動的情況吧。
張春富:我們剛開始吃農村食物,真的很不習慣。當地人用糠做的糠團子,黑哩吧唧的。一開始,我們覺得挺新鮮,就想嘗一嘗,結果吃了一次就再也不想吃了。這糠團子非常干,難以下咽,噎得人吃不下去。當時,國家給我們知青有專門的供應糧,我們比老鄉吃的稍微強一點。
趙華安:在農村插隊,我們這些半大小伙子都要自己料理生活,像縫補衣服,之前都沒干過的活兒,現在都要自己干了。衣服破了,我們都不怎麼會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