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6日14:56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高培琦,1942年8月生。1982年后曾任正定縣委宣傳部通訊組組長、宣傳部副部長。2002年退休。
採 訪 組:記者 邱然 陳思 黃珊
採訪日期:2017年4月15日
採訪地點:正定縣高培琦家中
採訪組:高培琦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當年來正定工作時,您在縣委宣傳部任通訊組組長,和他在工作上有很多交集。請您講講和他一起工作時的點點滴滴。
高培琦:關於習書記在正定工作的情況,媒體上已發表過一些文章,介紹了一些情況。今天,我想以我親眼看到的、親自經歷的、親身感受的一些事情為依據來講一講,可以說我今天給你們講的是“獨家新聞”。
現在,30多年過去了,習書記由一名縣級干部成長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這個變化是非常巨大的,也是我們期盼的。我有時候仔細想一想,這個過程又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
習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我當時是縣委宣傳部通訊組的組長,主要負責對外宣傳,給上級新聞媒體撰寫稿件。我經常採訪他,也經常在他指導下撰寫關於正定縣各項工作的通訊稿,因此,平時工作中和他的接觸非常多。
我經常回憶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日子,回想起他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雖然這些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工作和生活,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這些事情也都能折射出他崇高的品質、忘我的精神、親民的情懷和務實的作風。
採訪組:那就先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當年在正定工作期間的工作作風吧。
高培琦:習書記是從中央機關下來的,但他從沒有因此表現出任何優越感。從他身上,我們看不到一丁點兒高傲和跋扈之氣。他對任何人都很熱情、友善、謙和,都很真誠、親切、厚道。我們這些縣委機關的普通工作人員和老百姓,隻要一和他接觸,很快就忘記了他的出身背景和領導職務,會和他成為朋友。
我記得,習書記到正定不久,他第一次和我們縣委辦公室的幾位同志一起到三角村下鄉。我們是騎自行車去的,當我們趕到三角村村西的棉花試驗田時,看到全縣聞名的種棉能手馮玉明正在棉花地裡忙碌。那個時候馮玉明已經上歲數了,習書記把自行車一支,就朝他走過去,馮玉明也從棉花地裡走出來迎接。
29歲的習書記一把握住馮玉明的手,謙虛而又誠懇地說:“馮伯伯,您好,我今天是來跟您學習種棉花的!”
一個縣委副書記對一個農民這麼稱呼,讓馮玉明有點措手不及。他說:“別別別,你是領導,可不能這樣。”
后來,習書記確實跟著馮玉明學習種棉花的技術,他們也成了忘年交。不久之后,習書記在全縣推廣種棉花的經驗,使全縣棉花產量有了新的提高,讓絕大部分種棉花的農民都受了益。
習書記在縣委也有著非常好的人緣,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藹可親,在我們縣委、縣政府大院裡是出了名的。習書記年輕力壯,精力充沛,晚上經常加班工作。他夜裡把工作完成以后,有時候還約一起加班的同事們到他辦公室聊天。
因為他知識淵博,聊天的時候除了說縣裡一些情況,古今中外、人文歷史,海闊天空什麼都聊,什麼都講。大多數時候,都是他講,我們聽。有時候,我們也會參加討論,每次都聊得很盡興,很熱鬧。
有時候,他把從北京拿回來的罐頭、糖果分給我們吃,大家一邊吃一邊聊,非常過癮。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沒有一個人把他當成縣委書記,當成一個了不起的“官兒”,都是把他當成伙伴,當成一個可以推心置腹、暢所欲言的知己好友。
他不但和縣裡的干部、工作人員都有著很好的關系,對縣委大院看大門的門衛、伙房的炊事員、打掃衛生的清潔工、縣招待所的服務員、做勤雜活的臨時工也都很親切。他很尊重人,很熱情,所以大家見到他都願意跟他打招呼。他每次一到招待所,工人和服務員都會大聲喊他:“習書記!”就像喊自己的朋友一樣熱情,一點也不拘謹。習書記每次也都是微笑著答應,點頭回應。
採訪組:請談談他對你們通訊組工作的要求和對你們的影響。
高培琦:習書記一來就對通訊組的工作很重視,來后不久就找我們談了一次話。他說:“宣傳部通訊組,應該是縣委和縣政府的耳目和喉舌,是領導的參謀和助手。”
他還說,改革開放是各項工作的核心。以后,你們也要參加縣裡重要的會議,也要經常下鄉調研,及時總結經驗,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做工作。每位同志都要頂上事、使上勁、出大力、立大功,推動改革開放各項工作的發展。
那次談話,我們發現習書記思維很清晰,思路很清楚,講話很有深度,提的要求也很明確,很看重我們通訊組的工作。我們下來以后,就嚴格按照習書記的要求開展工作。
以前,正定縣的通訊工作很平淡,循規蹈矩,各方面都很一般,沒什麼特點。習書記鼓勵了我們,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干勁就上來了。為了干好工作,我們自己給自己加了很多任務。以我為例,平時我有什麼工作上的事情,經常找習書記去請示匯報,但我又覺得他工作太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