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
分享

《紅太陽照邊疆》:唱響各民族團結發展主旋律

2021年07月19日13:16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原標題:《紅太陽照邊疆》:唱響各民族團結發展主旋律

幾十年前自己當村支部書記時,村裡廣播每天都放這首《紅太陽照邊疆》,非常熟悉。今天來到了海蘭江邊,歌中所唱的就是這裡。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7月16日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考察時說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審議時,接受了來自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代表“請總書記到延邊去看看”的邀請。幾個月后的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如約”來到延邊州。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海蘭江畔的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村裡老年舞蹈隊正在排練。伴著《紅太陽照邊疆》的歌曲,隊員們翩翩起舞。習近平總書記說,幾十年前自己當村支部書記時,村裡廣播每天都放這首《紅太陽照邊疆》,非常熟悉。今天來到了海蘭江邊,歌中所唱的就是這裡。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這首《紅太陽照邊疆》,是1966年由延邊州朝鮮族詞作家韓允浩、作曲家金鳳浩聯手創作的。歌曲反映了延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荒建設、筑壩引水,努力建設家園,家鄉一改從前的荒蕪,呈現出果樹成行、生機盎然的蓬勃景象。這首歌氣勢昂揚,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展現了東北邊疆地區壯麗的景色和延邊人民飽滿的精神狀態。2006年,和龍市將《紅太陽照邊疆》確定為市歌。這首歌曾經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至今仍然廣為傳唱。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生活在延邊的漢族、朝鮮族等各族兄弟姐妹生死相依、並肩作戰,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贊歌。著名詩人賀敬之曾慨嘆:“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朝鮮族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同胞同各族同胞一起當家成了主人。1952年9月3日,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

今天的延邊,是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區,全州總人口215萬,其中朝鮮族人口佔36.4%。延邊,還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發源地。1953年3月4日,延邊州召開第一次民族團結模范代表會議,在全國最早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1953年8月,延邊州把每年9月確定為“民族團結宣傳月”,在全國30個自治州中首開先河。

在延邊,民族團結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在延邊早期開發過程中,朝鮮族和漢族人民就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后來,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新中國建設過程中,延邊各族人民都並肩奮斗、休戚與共,因此,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倍加珍惜民族團結。

60多年來,延邊州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不僅從未中斷,而且根據時代需要不斷創新載體、豐富內容。每年“民族團結宣傳月”期間,延邊州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組織召開慶祝大會、表彰大會、座談會,舉辦文藝演出、征文活動等,並通過新聞媒體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宣傳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營造維護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以“抓9月帶全年”等方法,延邊州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延邊州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至此,延邊州已連續五次獲此殊榮。

延邊州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處,位於圖們江區域中心,區位優勢明顯。然而,對外通道不暢以及與腹地聯系不夠緊密,曾是制約延邊發展的最大瓶頸。2009年8月30日,《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獲國務院批復,標志著延邊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通道建設的加速,延邊州過去“通而不暢”的局面成為歷史,轉身變為開發開放的“窗口”。延邊州人口隻有200多萬,卻擁有開通了20余條國際國內航線的國際機場。延吉航空口岸自2005年4月被海關總署批准對外開放以來,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19年,延吉機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166萬人次,同比增加9.87%,其中國際旅客吞吐量佔比43.03%,正在逐步成為東北亞重要國際航空口岸。

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新中國,才有了朝鮮族同胞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這顆“紅太陽”的照耀下,延邊人民斗志昂揚、團結建設邊疆,延邊州走過了從閉塞到開放、從邊疆到前沿、從百廢待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程,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一直居於全國30個自治州前列。

延邊州走過的60多年,是黨的民族政策在延邊成功實踐的60多年﹔延邊州民族團結進步的不平凡歷程,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縮影。

(執筆:李寅)

(責編:張靚怡(實習生)、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