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6日11: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
據統計,今年以來,《求是》已發表了12篇習近平重要講話文章,涉及疫情防控、道路自信、全面小康等多個重要主題。講話中,總書記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從今年刊發的文章中,摘編多個方面的重要論述,以饗讀者。
圖為今年以來《求是》雜志發布的習近平重要講話文章關鍵詞
談民法典
2020年第12期
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
· 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要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 民法典實施得好,人民群眾權益就會得到法律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就會更加有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要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 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民法典頒布實施,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解決了民事法治建設的所有問題,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探索,還需要不斷配套、補充、細化。
· 加強民法典執法司法活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維護民法典權威的有效手段。
· 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民法典共7編1260條、10萬多字,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復雜的一部法律。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
· 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加強對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盡快構建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有效實施民法典、發展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論支撐。
談全面小康
2020年第11期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
· 我國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對此,思想上要統一認識、廣泛宣傳。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
· 要避免浮躁情緒,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把扶貧工作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面臨的最后堡壘。要堅決克服“數字”脫貧、“指標”脫貧等問題,有效防止脫貧戶返貧和邊緣戶掉隊。
· 各地發展水平有差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階段的工作也應各有側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要繼續集中優勢兵力堅決啃下硬骨頭、完成硬任務。中西部發展水平相對好些的地區,要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剩余脫貧任務,鞏固脫貧成果,增強可持續性。東部一些地區發展水平較高,要在目前發展基礎上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發力,同時持續做好東西協作扶貧和對口支援工作,這也是硬任務。
談新使命、新征程
2020年第10期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 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 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
· 今天,中國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結果。中國人民從親身經歷中深刻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不可能發展進步。
· 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
· 路雖然還很長,但時間不等人,容不得有半點懈怠。我們決不能安於現狀、貪圖安逸、樂而忘憂,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發有為,努力創造屬於新時代的光輝業績!
· 中國人民這個願望是真誠的,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隻有那些習慣於威脅他人的人,才會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脅。
談脫貧攻堅
2020年第09期
在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講話
· 脫貧攻堅,加強領導是根本。必須堅持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