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銘聞
2019年11月07日13:34 來源:光明日報
深秋的北京,碧空如洗。
天安門廣場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頌歌還在唱響,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的記憶仍然鮮明。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動員令: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以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個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一個百年大黨走過輝煌歷程,顯示出面向未來的戰略目光和歷史擔當,也昭示著歷史對我們黨的新要求、新期待。
(一)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証。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定國安邦之根本。
四中全會公報中,“制度”一詞至少出現77次。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提到空前重要的高度。
這是因為,我們已經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正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大步邁進。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今天,我們已經無限接近這個時間刻度。
黨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我們黨要更好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現實和歷史都要求我們,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牢牢把握住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命題,擘畫了面向未來的宏偉藍圖。
歷史的時針指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改,改革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實。順應時代的潮流,反映人民的呼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更加鮮明。
脫貧攻堅戰打響,一個又一個深度貧困的堡壘被攻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千萬個鄉村的內生動力被激活﹔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退休職工更安心、更舒心﹔掃黑除惡雷霆萬鈞,人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看病難、看病貴的“病”有了藥方﹔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直面問題,迎難而上,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在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時代命題中,不斷實現著從“中國之制”到“中國之治”的歷史飛躍。
我們已經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但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我們攻克了不少難關但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
正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所指出,我們必須“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証。”
(二)
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從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從滿目瘡痍到復興在望,七十年探索奮斗,七十年滄桑巨變,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跡和政治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物質、精神財富積累的同時,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將堅持正確方向與不懈創新辯証統一起來,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面對復雜形勢和各種風險考驗,我們既要有冒的勇氣、闖的勁頭,始終堅持以我為主,應該改又能夠改的堅決改,不應該改的堅決守住。
“堅決改”與“堅決守住”,不僅是哲學層面的思考,更是中國面向現實、面向未來必須解答的實踐命題。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四梁八柱中,黨居於頂梁柱的位置。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優勢。我們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這一點不能變。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我們共產黨是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政黨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覺悟,最有預見,最能夠看清前途。”一個以共產主義為信仰、擁有9000多萬黨員、奮斗90余年的政黨,一個為中華民族作出無數犧牲、時刻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政黨,是唯一能把全國各民族、各地區、各階層團結起來,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的政治力量。
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這一點不能變。近現代史証明,歷史選擇了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抉擇也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命運。明確這一方向,就是響亮地告訴世人,不管到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都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搞其他什麼主義。社會主義並非僵化的制度,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和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賦予其中國特色,為中國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不同的社會制度意味著不同的價值觀,失去了我們共有的價值支撐,國家治理體系這座大廈將無所依托﹔照搬別人的社會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就如水面浮萍、無處著力。
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這一點不能變。“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譬如參天大樹,人民如根、信仰如干,我們的事業終會枝繁葉茂、直指蒼穹。隻有堅守人民立場,科學理論才能轉化為推動偉大社會實踐的強大力量﹔隻有一切為了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發展才有存在的意義。以人民為中心,是國家治理核心,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更多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不斷得以優化的重要體現。
在堅決守住的同時,我們仍要不斷發展、創新。
創新首先來源於思想觀念的轉變與提升。“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曾如此論述。從管理到治理這一字之差,成為黨和國家治理理念深刻革命的生動寫照,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國家治理規律的認識實現了新飛躍。
創新也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關照與把握。70年,中國創造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人間奇跡。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給國家治理體系變革帶來深刻的影響,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構建了國家治理體系變革的開放型視界,在反思以往國家治理方式的弊端,審視改革遭遇的瓶頸效應,直面社會各領域積累的諸多深層次矛盾都迫切要求加強國家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
創新還來源於對現代技術的掌握與運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正重塑社會形態、經濟運行模式,給公眾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傳統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實踐帶來機遇與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改革不停步,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以巨大的政治勇氣著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激流險灘。面對復雜形勢和各種風險考驗,中國向世界奉獻著充滿辯証魅力的東方智慧,把一個古老民族的復興夢想變為現實。
(三)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進入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國家治理所面臨的形勢也更加復雜多變。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提到的“五個凡是”,振聾發聵,令人警醒。
十九屆四中全會這次歷史交匯點上的偉大宣示,深一度解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現實課題,進一步明確了這項長期戰略任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標定了我們砥礪前行的方向,蓄積著我們接續奮斗的力量——
會議提出了令人振奮、也令人深感緊迫的總體要求和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