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5日09:08 來源:經濟日報
謝高華。新華社發
從貧瘠小縣到“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超市,浙江義烏的發展堪稱傳奇。這場變局的開端,與一位老人密切相關。他叫謝高華,浙江省原義烏縣委書記。
1982年4月,51歲的謝高華調任義烏縣委書記。當時,義烏主城區不到3平方公裡,有“一條馬路七盞燈,一個喇叭響全城”一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義烏農民開始從事各種副業,在城裡逐漸自發形成小規模的路邊市場。雖然義烏素有“雞毛換糖”的走商文化,但在當時,路邊市場仍被視為“投機倒把”。
轉折發生在1982年5月的一天,在縣城擺攤經常被驅趕的農婦馮愛倩,將謝高華堵在縣委機關大院外,責問政府為什麼不讓老百姓擺地攤。謝高華並沒有把這個“膽大”的女人趕走,而是請她進辦公室,聽她講述遇到的困難。聽罷,謝高華拍著胸脯說:“你繼續擺攤,有人來查就說謝書記同意的。”
此后,謝高華著手對義烏的農民狀況和城裡的擺攤者進行調查,他認為,如果農民從事小商品售賣能吃飽飯,甚至致富,那就高度契合黨中央的精神,就不違法。政府要順應民意,給市場鬆綁。當時政策不明了,不少干部怕擔責任,顧慮重重。在一次縣機關大會上,謝高華明確表態:“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
1982年9月,義烏縣委作出決定: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並由義烏縣政府發出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