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愛國情 奮斗者】

八步沙:大漠中的綠色傳承

2019年03月28日10:45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八步沙:大漠中的綠色傳承

八步沙林場的治沙工作一直在延續。記者 韋德佔

“戈壁灘,古道邊,荒漠連天﹔土也黃,天也黃,沙塵常現……”3月20日,行走在靠近騰格裡沙漠的北部沙區十二道溝造林點,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第二代治沙人石銀山哼唱起古浪民間小調。

從八步沙造林點一路向西來到十二道溝,一路的風景早已與小調中的描繪大不相同。

返青的花棒、梭梭、沙棗、檸條密密麻麻地扎在八步沙,大片的草方格整齊地壓住了流動的沙丘,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繁華的“沙中城”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這一切都源自38年來,八步沙“六老漢”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頑強拼搏,戰風沙、斗荒漠,用“耐心、苦心、堅持心”創造出的綠色奇跡。

質朴初心帶來的驚人巨變

“為什麼當時決定在八步沙種樹治沙?”

當無數次被問到治沙的初衷時,八步沙“六老漢”第一代治沙人張潤元老人的回答總是朴素而簡單:“我們只是想保護村裡的庄稼不再受風沙侵蝕,沒有想做多麼偉大的事,就是到現在,我也覺得我們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農業的根本,是農民的寄托。“六老漢”所在的古浪縣土門鎮,當時人均耕地僅為1畝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場風沙過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場過去,一年的糧食就沒了希望。

不與風沙抗爭,遲早會被風沙吞沒。

懷著“保護田地”這個單純的目的,漪泉村的賀發林、石滿,台子村的郭朝明、張潤元,以及和樂村的程海、土門村的羅元奎共同摁下鮮紅手印,承包了7.5萬畝治沙任務,決定在八步沙種樹。

三塊磚上一口鍋,卷著鋪蓋住沙窩。艱苦的生活條件在他們眼中根本不算什麼,他們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無際的八步沙。

1981年,他們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1萬畝栽樹任務。第二年春天,如約而至的風沙再次襲來,一半的樹苗都被刮走了。

沙進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補種多少!經過反復摸索嘗試,他們研究出了用麥草固沙、保護樹窩的方法,就是這樣,“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成為他們很長一段時間裡最經濟實用的造林方法,樹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進度也全面加快,2003年,八步沙造林點7.5萬畝任務全部完成。

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綠色屏障。作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們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八步沙“六老漢”。

沙漠“黃龍”仍在北方蟄伏,“六老漢”斗爭的心依舊頑強,他們決定堅守在八步沙,管護好第一場勝仗的成果,而與沙漠的戰斗才剛剛開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萬剛、石銀山、賀中強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點,懷抱麥草,走向了更為偏遠的黑崗沙五道溝、七道溝。

“比起八步沙,五道溝、七道溝條件更為艱苦。但我們不害怕,老一輩人造林克服了無數困難,我們作為年輕一輩,要比他們做得更好才對!”石銀山告訴記者。

聲聲囑托背后的綠色夢想

開始在八步沙種樹的時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輕的張潤元已經39歲了,治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幾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諾:種樹,不論啥時候,每家都得出一個人。

1991年春天,66歲的賀發林因為肝病住了院。平時他總覺得自己身體還硬朗,但要經歷一場大手術,難免多了些考慮。家裡9個子女,年長些的,在外地安家立業,年少些的,還在上學讀書。把自己操心了一輩子的事交給誰呢,賀發林覺得老七賀中強最合適。

當時年僅22歲的賀中強在外打工,父親病重,讓賀中強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種樹,賀中強還是有些猶豫。

接下這個活兒,就不僅僅是偶爾幫著父親看沙窩、給他送口糧了,而是要和父親一樣干一輩子。

囑托重於山,賀中強說自己義不容辭。

1991年冬天,父親走了,賀中強扛著被褥來到了八步沙駐地。

緊隨其后來到駐地的是石銀山。1992年,父親石滿因病去世,彌留之際,他也給石銀山留下了兩份重托。

首先,要石銀山完成自己管護區的種樹任務。當時石滿的管護區栽植任務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續的管護任務都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石銀山說,父親凡事講求以身作則,喜歡“走在別人前面”,囑咐石銀山一定要認真完成剩下的任務,他才沒有遺憾。

其次,要他照顧好全家人。石銀山說,作為村支書的父親,以前總是為別人家忙得多,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開始在八步沙種樹后,更是吃住在駐地,無暇照顧子女生活,父親心有愧疚但無怨無悔,只是希望石銀山能夠成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從那以后,石銀山的腳步從八步沙造林點,走到了五道溝、七道溝,又來到了現在的十二道溝,不僅圓滿完成了父親的托付,更把父親的綠色希望帶到了更遠的地方。

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郭朝明的兒子郭萬剛,羅元奎的兒子羅興全,程海的兒子程生學及張潤元的女婿王志鵬。為了治沙,他們中有人放棄了穩定工作,有人放棄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機會,有人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歡樂,風餐露宿,甘守清貧,支撐著他們的正是父輩的精神和願望。

一個諾言,一份囑托,一場接力。2016年,郭朝明的孫子、郭萬剛的侄子郭璽又來到了八步沙……

勇敢變革推動的永久治沙

從父輩手中接過了沉甸甸的樹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林場收益差,治沙不治窮,如何實現可持續性治沙?

1993年起,由於生態政策的持續調整,八步沙林場沒有了造林補助﹔1995年,林場開始發不出工資,面臨著破產倒閉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