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劉奇葆:改文風永遠在路上

2017年03月03日09: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改文風永遠在路上

文風不是小事。文風背后是思想,文風體現黨風,人們從文風狀況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可以說,文風關乎黨的形象,關乎黨群關系,關乎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風問題,指出文風改進永遠在路上,強調發文報文都要言之有物,反對“長、空、假”,提倡“短、實、新”。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了轉作風改文風的問題,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遵循,進一步增強轉作風改文風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

新聞戰線要堅持不懈改文風

新聞戰線是改文風的排頭兵,在改文風問題上負有重要責任。文風優良的新聞報道,能夠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廣大群眾中增加吸引力感召力親和力,能夠推動在廣大黨員干部中形成崇尚優良文風的風氣。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媒體認真改進文風,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多了,語言文字沾著露珠,音頻熒屏新風扑面。但也要看到,新聞媒體改文風依然任重道遠,不同程度上還存在常說的老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好聽的虛話多等現象,一些報道篇幅長,核心信息少﹔宏大敘事多,具體故事少﹔抽象表述多,形象表達少。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按照中央要求、順應人民期待,堅持不懈地改、持之以恆地改,真正形成“長話短說、官話民說、粗話雅說、空話不說”的報道風格,在改文風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新聞戰線改文風,關鍵是要更加體現群眾觀點,更加體現國情意識,更加體現文化自信。體現群眾觀點,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心中有人民,反映群眾呼聲,體現群眾意願,滿足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想看愛看、健康向上的新聞內容。體現國情意識,就是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國的基本國情,胸中有大局,秉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准確反映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流和全貌。體現文化自信,就是要注重從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不斷汲取智慧和營養,文中有品位,推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新聞作品,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格調。要做到“三個體現”,新聞報道就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以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記錄時代風雲、助力社會發展、守望公平正義,使報道有血有肉有靈魂,打造與新聞媒體職責使命相適應的氣質和品格。

好文風是在基層走出來的

“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中才會有感動。基層是新聞報道的富礦,隻有那些願意深入基層,肯花一番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新聞工作者,才能錘煉出好的文風,寫出好的作品。

勤走基層增進群眾感情。新聞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新聞文風不僅是語言問題、技術問題,更是思想問題、感情問題。改文風就是要增進對群眾的感情,腳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會沉澱多少真情。帶著真情走,遍地是基層。被稱為“人民記者”的穆青同志,他一生都與基層群眾血脈相連。他長期在河南農村建立調查研究基地,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動真感情、下苦功夫,穆青的報道得到廣大老百姓認可,歷經幾十年仍然鮮活生動。徒步重走長征路的記者羅開富同志,在採訪過程中和許多基層群眾結下深厚感情,挖掘了“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半條給老百姓”等大量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后來還多次回訪長征路上的採訪對象,成為很多基層群眾的老熟人、老朋友。新聞工作者隻有真正把人民群眾擺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群眾才願意敞開心扉、吐露心聲,談自己的喜怒哀樂、講自己的酸甜苦辣。這樣寫出的報道才有根,才有旺盛生命力,受眾才願意看、看得懂,願意聽、聽得進。

勤走基層擷取豐富素材。好的新聞報道不是閉門苦思憋出來的,必須扎根於社會實踐的土壤。新聞工作者隻有走出辦公室,到實踐中去,在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才能充分擷取第一手素材,獲得平時聽不到、看不到、想不到的新情況,才能使新聞報道體現時代要求,反映基層情況,表達群眾心聲。多年來新聞戰線每逢新春佳節都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成為廣受歡迎的響亮品牌。“新春走基層”報道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滿懷熱忱,深入社區、農戶、牧區,深入廠礦企業、建筑工地、運輸班組、田間地頭、邊防哨所,把那些遠離大眾視野、默默辛勤勞作的平凡群體介紹給廣大受眾,挖掘了他們的感人事跡,展現他們身上的溫度和感動,觸發了受眾的情感爆發點。現在,新聞採編播發技術越來越先進,獲取新聞素材的手段越來越多樣,但再酷的裝備、再炫的技術,都不能取代面對面的交流、心貼心的溝通,到基層“捉活魚”的優良傳統永遠不能丟。

勤走基層掌握百姓語言。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其中之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長期以來,一些新聞工作者習慣於泡會場、抄文件、拼材料,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社會上詬病較多。現在一線採編人員很多都是一畢業就進入新聞單位,社會閱歷少、生活體驗不深,新聞報道往往帶著“學生腔”。群眾是創造鮮活語言的大師。改文風,就是要學習百姓語言,掌握群眾的朴素話語,多寫家常話、直白話、簡短話,讓老百姓愛聽愛看。網絡語言正在形成一種新的語言環境和話語體系,也影響了新聞報道的文風。有的網絡語言鮮活傳神,活用這些網言網語,豐富媒體表達,能為新聞報道加分增色。當然,網絡語言也存在一些低俗粗鄙現象,需要加以甄別。在選擇活用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是我們的典范,像“APEC藍”“給力”“點贊”“蠻拼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等等,都出現在他的講話中,既通俗又貼切,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新聞媒體要有話語自信,形成體現自身品格的話語話風。

好文風是用故事講出來的

講好精彩鮮活的故事,是新聞報道改文風的關鍵所在。新聞媒體在G20杭州峰會期間推出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慶祝建黨95周年推出的《紅色氣質》、公益廣告《我是誰》,之所以廣泛傳播、廣受歡迎,就是因為把宏大道理、文件表述變成了生動故事。去年“老魏叔”魏德友一夜之間成為正能量“網紅”,也在於新聞報道講好了他52年扎根邊疆、牧羊巡邊的感人故事。新聞報道怎樣才能講好故事?真摯的情感、豐富的形式、新穎的手段缺一不可。

用真摯情感講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