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江西省婺源縣紫陽第二小學四年級學童身穿古裝,誦讀傳統國學經典文章。 卓忠偉攝/光明圖片
當下,兒童學國學儼然成為一種潮流。不少小學、幼兒園、社會培訓機構都會選擇《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作為孩子國學啟蒙的必讀書目。然而,對於這份被長期使用的“國學書單”,不少人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日前,因“是否適合作為孩子的國學啟蒙讀物”引發的網絡大討論,使《弟子規》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弟子規》是否可以成為孩子的國學啟蒙讀物?由《弟子規》引發的爭論,又反映出當下我國國學啟蒙教育的哪些問題?
《弟子規》該不該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綱編撰而成。
記者在採訪調查中發現,不少國學啟蒙叢書都將《弟子規》選入其中,如河北省社科院語言學文學研究所原所長張聖潔主編的《蒙學十三經》、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與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國學啟蒙經典誦讀叢書》等,亦有很多學校將其列入國學誦讀計劃,作為要求背誦的教材。
不過,在《弟子規》是否適合孩子的問題上,人們爭議四起。
有家長認為,《弟子規》對於孩子的行為規范過於具體,壓抑了孩子的天性。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無法很好地引導孩子了解其中的精華,規避其中的糟粕。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龔鵬程坦陳,與南北朝時興起的《千字文》、宋末流行的《百家姓》《三字經》相比,出現於清末的《弟子規》是對《論語》“學而”第六篇的過度“咀嚼”,難以稱之為經典的國學啟蒙讀物。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也曾指出,《弟子規》是舊道德的規范,不宜簡單拿來直接當作課本。
張女士是一所大學的副教授,她對兒子的教育有著自覺的探索意識。兩歲半時,她將兒子送進了專注於誦讀經典的社會機構,《弟子規》是學堂教授的第一本書。上小學后,學校要求背誦的第一本國學啟蒙讀物也是《弟子規》。在她看來,孩子不會逐句記住所有的話,更多的是感受其中的精神。《弟子規》教導的是一種“禮”,是“尊重”。年齡較小的孩子處於“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的階段,不必過度強調“理解”,更多的是為孩子種下“善根”,這些字句會隨著成長慢慢融進他的行為中。“他在和小朋友相處時,就會說出‘兄道友,弟道恭’。”
賈女士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就依老師要求背誦過《弟子規》。她告訴記者,國學啟蒙讀物往往三四字一句,押韻對偶,朗朗上口,易於背誦,對孩子並非負擔,而是在不知不覺間爛熟於心的。“對孩子來說,這些國學啟蒙讀物是一種有益的規范。”
“在社會缺乏規范的當下,國學教育依然有著深遠且巨大的價值。但是對於《弟子規》等書本的解讀、理解要有一個轉換過程,才能與當代文化、價值觀進行更好的融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袁濟喜如是說。
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認為,《弟子規》有太多“這個不准,那個不要”,短短的1080字就有40個“勿”,不利於孩子天性的發揮以及批判精神的養成。“但是,正如美國愛家協會主席杜布森博士所說:‘沒有堤岸的河流,不過是一片沼澤。’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引導,需要規訓和約束。《弟子規》中的部分內容,諸如‘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等等,即使在今天用挑剔的眼光來看,也很難否定其必要和價值。”
熱鬧背后問題多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家長並不認可“全日制”的讀經機構——單一的知識結構,封閉的價值觀來源,壓抑的學習環境為人所詬病。然而,培育孩子的學養和教養,是家長們的共同期待和訴求。也正因如此,在學校內開展正規的國學教育才會受到家長們的歡迎。
與強烈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學校的國學啟蒙教育,遠不能令大眾滿意。張女士向記者抱怨道:“現在學校更注重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考試能寫出來多少,學生基本都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老師的講解也往往流於表面,無法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更別說創造身體力行的環境。”
那麼,學校的國學啟蒙教育究竟是在哪個環節“卡了殼”?
在山東省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淑琴看來,國學內容編入語文教材的篇目較少﹔國學進課堂沒有納